鲁山县粮食高产创建的成效与思考
作者:秦学军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期
鲁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秦学军
一、主要成效
(一)粮食产量连续3年增长,增产幅度有较大提高
2010年,鲁山县粮食总产量25.46万t,比高产创建前2009年的20.82万t增加4.64万t,增幅为22.3%;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7.5万t,比上年增加2.04万t,增幅为8.0%,比高产创建前2009年增加6.68万t,增幅达到32.1%;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9.58万t,比上年增加2.08万t,增幅为7.6%,比高产创建前2009年增加8.76万t,增幅达到42.1%。
(二)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在小麦生产上,高产创建示范方重点推广了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机械深耕、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化学除草、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等技术;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推广了秸秆还田、铁茬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适期晚收等技术。
(三)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大中小型农业机械发展迅速,机耕、机播、机收等主要机械化作业得到普遍推广,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小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均在80%以上,玉米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95%和10%。
(四)粮食生产高产栽培技术日臻完善
按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农业部门分别制定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实施方
案,方案结合鲁山县实际,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并在生产上不断加以完善。
(五)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农业部门强化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农民科技素质明显增强,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
(六)高产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通过在重点示范方内开展品种展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等统一管理模式,并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多次组织主抓农业的副乡长、农业服务中心、种粮大户和群众代表进行现场观摩,加快了良种更新换代的步伐。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主要行政措施
1、健全组织。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目标办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技术指导组、检查督导组和测产验收专家组。承
担高产创建任务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为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2、明确职责。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对示范区的规划、方案制定、技术指导、督导检查、测产验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奖惩办法,强力推动了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
3、县、乡、村三级联创。根据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的意见,建立了“三级联创,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县、乡、村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分别做好重点示范方、乡级千亩方和村级百亩方的创建工作,同时,相关乡(镇)、村应配合做好上级示范方的落实和培训指导工作。
4、实施“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行动计划”。高产创建示范方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和市农业技术专家对所包行政村的高产创建示范方实行承包责任制,在关键时期对示范方农户进行技术宣传培训和现场指导。
(二)主要技术措施
1、选用优良品种。2009年良种补贴政策惠及鲁山县,农业部门选择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和优质高产、耐密性好的玉米杂交种。如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22、平安8号为当地主导品种,郑单958、浚单20、吉祥1号为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从2008年开始,县土肥站利用国家资金对全县耕地土壤进行了取样化验分析,建立了鲁山县耕地养分数据库,每年印制了5万份配方施肥建议卡发放到农户手中。以土壤养分构成和作物需肥规律为基础,以作物目标产量为指标,结合肥料利用率,制定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明确了施肥品种、数量、时期和方法。全县配方施肥面积在80%以上。
3、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小麦生产上重点实施药剂拌种、化学除草、“一喷三防”技术;在玉米生产上重点搞好苗前封闭除草和药物防治粘虫、蓟马、玉米螟、粗缩病、大小斑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另外,在个别田块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达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由于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较快,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但种粮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旧不高。
(二)粮食规模化种植面积不大
由于鲁山县土地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以食用菌、蔬菜、林果种植为主,粮食生产仍然以农民分散种植为主,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
(三)农业基础条件落后
全县丘陵旱地较多,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等项目的实施,平原地区农田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靠天吃饭的
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最近连续2年的旱情给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农技推广体系没理顺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技术服务职能错位,多忙于政府事务,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无检测设备、交通工具和办公经费,技术宣传、培训、指导主要靠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完成,技术棚架现象依然存在。
(五)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或务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纳能力有限,影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
四、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鼓励土地流转大户从事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整合项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增强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理顺农技推广体系
要理顺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并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投入,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和完善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人员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农民。
(四)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要充分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真正让农民掌握实实在在的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