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探索
杨再隋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到: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特级教师余蕾也曾经总结过:面对语文教学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少、慢、差、费现象,就只好退一步,反复揣摩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打开课内向课外的训练渠道,对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内容和语文学习的主体进行重新认识。
语文大家们的这几段话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新理念:扩大了语文的外延,丰富了语文的含义,反映了生活与语文的本质联系。由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了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薄弱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成为“生活语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这样一些语文生活化的策略。
第 1 页
(一)借用生活现象,沟通课文情景
语文教学中,有的知识点抽象而枯燥,有的意境朦胧而晦涩,有的文章凌乱而难以琢磨。此时,就必须依赖语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教师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去悟出抽象中的具象,枯燥中的情趣。在社科文的阅读中,有大量的推断题必须进行推断与排除,才能正确选出答案。如《极光》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是很难理解磁场及光学中的一些术语以及形成原理的。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让学生描述城市夜晚美丽的激光灯,教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所见过的种种神秘的极光现象,诠释了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然后借用了物理老师的光学课件,轻松地和学生探讨了抽象的光学知识,完成了科技类文章的学习。在理解《社戏》“月夜行船”一段中“浓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时,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笔者就顺势而问,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用法,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并不慢,而是作者心情过于急切而已。 (二)穿插生活资料,突破课堂空间
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一扇窗口,语文教师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信息的传递者。语文课堂必须充满时尚感和时代感,让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恰当地宕开主线,锦上添花地穿插一些和教学要求相关且学生不太熟悉的材料,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的
第 2 页
含金量,也能让课堂起伏有致,妙趣横生。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感动”“团队”的素材,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了诸如蚂蚁成球过火海、长勺互喂享美味、母牛下跪忍鞭为幼崽讨水喝等故事,将这个文章拓展到全新的生活领域当中去,让学生对文章当中的团队精神有了具体而生动的理解。当然,拓展课堂空间一定要适度而恰当。课堂学习不能只是孤立的教材教参分析,也不能是街谈巷议的道听途说,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尽可能的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将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实际的认知水平领跑,尽可能地融入新的理解,从而把课堂思维推向更远、更高、更厚的境界,否则,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很难有根本的改变。
(三)追求生活反差,激发学生兴趣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学生除了对新奇的、初次接触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利用好生活的反差、矛盾、对比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意识、道德意识与情感意识,从而激情、激趣。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首先抓住忠、孝之间的矛盾冲突,假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二难选择:“如果你有出国发展事业的机会,但也有一个残缺的需要你承担责任的家庭,那么,你会怎么选择?”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应该先出国再考虑家庭责任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李密的选择:尽孝。这种生活反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驱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李密的选择原因与背景。在和学生讨论《项链》的时候,设计两处与学生生活有反差的情景:“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难以赔偿的项链之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说:“做一个真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