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www.handebook.com
目录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4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1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9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5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0
第 3 页,共 36 页
www.handebook.com
2020年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志功青岛掌л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叶适也主张志须表现在功上,“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2. 体用不二青岛掌ю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
3. 法仪青岛掌л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墨子用语,指法度、准则。《墨子·法仪》“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墨子认为最根本的是法天。天要求兼相爱、交相利,这是衡量一切言行的基本准则,“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行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并把三表亦作为出言谈为文学准则。法仪表意思相同。
4. 礼记、中庸
【答案】正心诚意儒家伦理理想,指一种内心道德修养。正心,心要端正;诚意,勿自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唐孔颖达注“能诚实其意,则心不倾邪也。……意能精诚,故心能正也。”朱熹注“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勿自欺也。”(《四书章句集注》)
5. 明德
【答案】昭彰道德。《书·康诰》“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左传·成公二年》“明德,务崇之谓也。”《易·晋卦·象传》“君子以自昭明德。”2.《礼记·大学》则以明德指完美的德性,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大学的纲领之一。朱熹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据众理而应万事者
第 4 页,共 36 页
也。”认为明德是人们天赋本然的善性。
6. 天尊地卑
www.handebook.com
【答案】语出《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晋韩康伯注“天尊地卑之义既列,则涉乎万物贵贱之位明矣。”《易传》用阴阳、刚柔之相摩、相荡,说明宇宙之发生、变化是天高上、地卑下,以示人事之尊卑贵贱。
7. 反真青岛掌л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庄子用语。真,真性。指恢复真性。《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对自然变化不施任何人为的干预,谨守本分而不失,就是恢复真性。并从齐生死观点出发,把人死也看作返回真性。《大宗师》“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8. 不忍人之心青岛掌ы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格物致知”?青岛掌ю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二程的格物致知观点:
二程把认识过程讲的比较曲折。他认为心中有知,心中本来具有完备的知识,但心却又不能直接认识自己,必须用格物的功夫,然后才能达到心的自己认识。即“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即“格物”即是“至物”。即是就物而穷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即穷理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和应接事物。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即程颢认为,穷理须先一件一件进行研究,积累的多了,就能豁然贯通,认识最根本的理了。
朱熹对二程提出的“格物致知”说作了全面的发挥,他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10.谈谈郭象的独化
【答案】郭象在总结和综合玄学贵无论和崇有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独化于玄冥的理论,这对反对宗教神学的造物主是有积极因素的。1、郭象的独化始指现象界一切事物是独自的,孤立的,无所依凭的,
第 5 页,共 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