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
(2)局限性
①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成为近代以来束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
图一 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二 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1)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 (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3)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巧思妙记
小农经济,春秋产生;
可编辑
精品教案
男耕女织,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辛勤劳作; 自给自足,勉强生存; 狭小规模,脆弱保守; 赋税来源,负担沉重; 安土重迁,小富即安。
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协田”实际上是一种集体耕作的方式,所以应该指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B项错误。 2.生产工具进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新的生产工具是
( )
( )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注意题干中“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等关键信息。A项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使用。B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于农业生产,与题意相符。C、D两
可编辑
精品教案
项出现于唐朝时期。
3.《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答案 A
解析 《国语·晋语》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事,“宗庙之牲”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畎亩之勤”是指在农田里耕作,说明了牛耕的出现。
4.在防洪防涝方面,古人有很多创造,下列哪项是防洪与灌溉完美结合的工程( ) A.都江堰 C.灵渠 答案 A
解析 都江堰既利排洪,又利灌溉,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5.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 A.男耕女织 C.集体劳作 答案 A
解析 题干图片邮票上半部分是男子在田地耕作,下半部分是女子在家织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故选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B.郑国渠
D.大运河
B.牛耕的推广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 )
B.铁犁牛耕 D.刀耕火种
可编辑
精品教案
材料二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名称。图三在什么时期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一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 (3)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答案 图一是汉代的“二牛抬杠”,图二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图三所示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解析 利用图片进行考查的题目,一般要结合题目提供的图片信息,迁移所学知识来回答。第(1)问中的图一、图二所示分别是二牛抬杠和耧车,图三从图片注释可知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第(2)问,图片资料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发展的一个缩影。第(3)问,考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基础巩固
可编辑
精品教案
1.西周之前,我国古代人民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的原因主要是
( )
A.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 B.土地利用率低下 D.耕作技术的落后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之前,刀耕火种的方式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因此造成西周之前古代人民频繁迁徙的原因是落后的耕作方式。 2.“一只快乐兔,来到快乐山,喝了快乐泉,又到快乐殿,吃了快乐莲,遇到快乐仙,听了快乐言:快乐很简单,快乐在身边,快乐无极限,快乐在兔年!”这是2011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兔”与农历年相配,这源自( )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答案 B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解析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兔”等属相与年相配,这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3.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
( )
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D
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