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制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原始农业”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生产工具改进 时代 表现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原始社会 制农具 文明时代 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 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唐代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可编辑
精品教案
3.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耕作的两大阶段”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时期: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业。
(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可编辑
精品教案
[误区警示] “自给自足”并非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下农民生活非常艰难。
可编辑
精品教案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过程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农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材料一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广东新语》
材料二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材料三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可编辑
精品教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耕作方式?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期实行“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说明了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2)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3)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图示法理解“耕作方式的演变”
主题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自给自足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耕农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2)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3)封闭性:男耕女织,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4)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和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及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脆弱性:规模小,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评价 (1)进步性
①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前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