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代价与回报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框 不言代价与回报 科目 主备 政 治 课 型 同伴签字 新授课 年级 初三 时间 备课组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 2.能力目标: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知识目标:①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②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③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学习重点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学习过程 【知识网络】 不言代价 与回报 【合作复习】 1.责任的含义? 2.责任是怎么产生的?责任来源于什么? 3.不负责任的后果? 【自主学习】 什么代价 什么回报 1.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2.承担责任的意义 3.面对责任,作出合理选择 我承担, 我无悔 1.主动承担那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2.感激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认真履行责任的人 3.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备 注 要求:请你阅读课本P13—17内容,根据提纲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并注意小标题的标记。 完成的同学请记忆带★号的问题。 ★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有哪些? ★2.承担责任的意义? 3.我们应怎样合理选择自己的责任? ★4.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合作交流】 要求:要求:小组长组织在小组内充分交流,派代表发言。 活动一:据报道,2020 年5 月8 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下班途中,看到一辆失控的大客车即将撞向本校的两名学生时,她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将两名学生推开,而自己却被大客车轧断双腿,导致双 下肢被截肢。张老师受伤后,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全国总工会、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分别授予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张丽莉老师的壮举来自哪些方面的责任?(2 分) (2)张丽莉在承担社会责任时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2)张丽莉身上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活动二:认真阅读课本P15页相关链接。 思考:面对不是自愿选择做的事情,苏珊是怎么做的?(请从材料中找出) 【展示提升】 速记下列问题并展示: ★1.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有哪些? ★2.承担责任的意义? 【课堂检测】(1.限时独立完成 2.时间10分钟) 班级: 姓名: 日期: 整洁度: 成绩: 一、选择题 1.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自尊自信的具体体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A.听老师的话 B.顺其自然 C.承担责任 D.发奋学习 2.对于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 A.是优秀共产党员才有的情感 B.是高级领导才有的情感 C.是富有责任感的人具有的情感 D.是优秀教师才有的情感 3.面对自己已经选择的责任,正确的做法是 ( ) A.中途放弃 B.转嫁他人 C.义无反顾的承担 D.找他人帮忙 4.承担责任的回报,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 ( ) ①良好的自我感觉 ②他人的赞许 ③获得金钱和财富 ④获得新的知识 和技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对于“我承担,我无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他们承担责任 B.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们承担责任 C.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D.只要我们把有些该做的事情当做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6.一首诗中写道:“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 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这是一种 ( ) A.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B.见义勇为的精神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乐于助人的精神 7.(2020年中考)航空英模罗阳和最美教师张丽莉被评为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的事迹表明 A.追踪个人名利,才能突出自己的成绩,实现个人的价值 B.积极奉献社会和他人比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C.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D.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8.【2020年·广西玉林】杭州长运公司司机吴斌,驾驶大客车在告诉公路上正常行驶时,面对突然飞来的铁块造成身体严重挫伤的危急时刻,强忍疼痛,用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安全操作,确保了24名乘客安然无恙,他却因伤势过重显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美司机”吴斌( ) ①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用生命履行了职责 ③用血的事实说明了承担责任总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④用行动栓释了人生大爱与生命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背诵自主学习中加★的问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