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和效益的影响-畜牧渔业论
文
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和效益的影响
吴君,许鹏,王秉利,冒树泉,王爱英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 济南 200013)
摘要:通过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指标和养殖效益进行了比较。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尾增重高15.4%,平均增重率高15.3%。投喂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投喂浮性饵料组比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节约养殖用水50%,投喂沉性颗粒饵料组平均饵料成本比投喂浮性颗粒饵料组高7.5%。
关键词:沉、浮性颗粒饵料;淡水石斑;生长;效益
淡水石斑(Cichlasoma mangguense)属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1996年引进我国。淡水石斑鱼体侧有黑色条纹,条纹中央又有黑色素块,体色条纹鲜艳,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1]。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养殖效益较高,是我国名优淡水养殖品种。
目前我国对淡水石斑人工配合饵料研究较少。养殖户多以投喂鲜杂鱼或以鲤、鲫沉性硬颗粒饵料代替,养殖过程中要么水质污染严重,病害高发,要么生长缓慢,经济效益较低[2]。本文研究了投喂沉性颗粒饵料和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增重率、饵料系数及水质指标、养殖效益等的影响,旨在探索更适合淡水石斑生长的优质高效人工配合饵料。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及材料
试验鱼取自济南西郊罗非鱼良种场,挑选健壮活泼、无伤残,平均规格为80.15g的实验鱼共7200尾,暂养15d。试验池选取济南西郊罗非鱼良种场温室大棚内的圆形水泥池6口,半径2m,水深150cm,试验水体可用太阳能控温,试验池配备增氧设施。试验前用二氧化氯1mg/L对试验池进行消毒,并曝气5d。试验分Ⅰ、Ⅱ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00尾,每组3600尾,放养密度95尾/m2,组间初始体重没有显著差异。 1.2试验饵料
根据淡水石斑偏肉食性杂食性的食性,设计饵料配方粗蛋白含量为38%[3],具体见表1。试验组I按表1配方加工成沉性硬颗粒饵料。试验组II加工成浮性颗粒饵料(膨化颗粒饵料)。
1.3试验管理
2012年9月20日,将试验鱼用5mg/L高锰酸钾药浴消毒15~20min后,随机放养在6口水泥池,每池1200尾。试验鱼经15d暂养驯化后,从2012年10月5日开始试验,试验时间180d。试验鱼投喂采用“四定”原则,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时间分别为9:00、17:00,投饵量占体重3%~5%,视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10月6日开始进行48h水质监测,由水质监测结果,按照氨氮<0.5mg/L,亚硝氮<0.1mg/L,溶氧>5mg/L的标准要求,确定试验期间试验组Ⅰ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1/3,试验组Ⅱ每两天换水一次,换
水量1/3。具体见表2。每7d刷洗一次试验池,每10d泼洒一次益生菌调节水质,每15d对试验水体进行一次消毒,每15d进行一次杀虫。每天监测水温、溶氧、氨氮、亚硝氮等水质指标,试验期间水温25~31℃。
1.4测定项目
每天记录每个重复投饵量。试验结束后,对各重复试验称重,记算各重复的平均体重和标准偏差,计算增重率、尾增重(g)、饵料系数等。 1.5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数据整理使用Excell软件。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的one-wayANOVA进行统计分析,各处理平均数间用LSD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2结果
2.1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生长的影响
180d试验结束后,对试验鱼称重,计算试验组I平均成活率为96.1%,试验组II平均成活率为96.5%。试验组Ⅰ平均尾增重为415.8g,试验组Ⅱ平均尾增重为479.7g,试验组Ⅱ平均尾增重比试验组Ⅰ高15.4%。试验组Ⅰ平均增重率
为519.7%,试验组Ⅱ平均增重率为599.6%,试验组Ⅱ平均增重率比试验组Ⅰ高15.3%。试验组Ⅰ平均饵料系数为2.11,试验组Ⅱ平均饵料系数为1.83,试验组Ⅰ平均饵料系数高于试验组Ⅱ。具体数据见表3。
2.2沉、浮性颗粒饵料对淡水石斑效益的对比
根据试验设计的换水方法:试验组Ⅰ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1/3,试验组Ⅱ每两天换水一次,换水量1/3。在温室大棚养殖条件下试验组Ⅱ比试验组Ⅰ节水50%。
经核算,试验组Ⅰ饵料成本5258元/t,试验组Ⅱ浮性饵料(膨化颗粒饵料)加工费用高于沉性饵料,饵料成本为5672元/t。按照公式 投饵量×饵料单价(元/kg)÷增重量=饵料成本(元/kg) 增重量=尾增重×1200(尾)×成活率
计算得知试验组Ⅰ平均总增重为479.5kg,试验组Ⅱ平均总增重为555.5kg。试验组Ⅰ平均饵料成本为11.5(元/kg),试验组Ⅱ平均饵料成本为10.7(元/kg),试验组Ⅰ平均饵料成本比试验组Ⅱ高7.5%。 3讨论与分析
浮性颗粒饵料(膨化颗粒饵料)加工采用了熟化工艺,改变了饵料原料中不易吸收成分的结构,提高了饵料的消化吸收率,提高了养殖鱼类的增重率,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