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班级 姓名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如牛顿发现了 万有引力 瓦特发明了 蒸汽机 。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并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如: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灾难)。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人们直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叫做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观察还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观察.认识实验室里的集中仪器仪器名称主要用途 3、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4、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千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微米 = 纳米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常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分米3
-6
1毫升 = 1立方厘米 = 1×10立方米 = 分米3 = 升 6、量筒的使用: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越往上越大。 7、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在水中,两次读数的之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 8、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 9、实验室中常用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10、液体温度计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11.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交流和评价. 探究时常使用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实验。 第二章 观察生物 1、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有没有生命: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具有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现象,生长发育现象,生殖,繁殖后代的能力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判断动, 植物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 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 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 4、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节肢动物,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5、植物界里,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藻类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藻类 6、鱼类:终生水生,用鳃呼吸,身上有磷片,体温不恒定,属卵生、水中受精。如:鲫鱼。 两栖类:幼体水生,成体两栖;幼体用鳃成体用肺;皮肤裸露;体温不恒定,属卵生、水中受精。如:青蛙。爬行类:陆生动物,用肺呼吸;身上有鳞片或甲,体温不恒定,属卵生、外有硬壳。如:蛇。 鸟类:陆上飞翔,用肺呼吸,身上被羽毛覆盖,体温恒定,属卵生、外有硬壳。如:鸽子。 哺乳类:水陆,用肺呼吸,身上被毛覆盖,体温恒定,属胎生、哺乳。如:兔。 7、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眼和口器,胸部长有两对翅,三对足,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 8、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种子,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只有茎,叶的植物是苔藓类植物,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9、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 10、显微镜的使用;(1)安放 (2)对光 (3)放片 (4)调焦 (5)观察。 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11.、 生物体的结构: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生物整体。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1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13.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14. 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15.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其中叶绿体是动,植物细胞间的区别。. 16. 组织: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机械组织 营养组织 分生组织 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等。生物体生长的原因:是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7.细菌和真菌、病毒,统称微生物,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属于真核生物。动物细胞中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属于真核生物。真菌细胞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叶绿体,液泡,属于真核生物。真菌有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细菌细胞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液泡,细胞核,叶绿体,属于原核生物。有球菌, 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病毒没有细胞。 第三章 地球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月食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等 .登高望远.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5.天涯海角总走不到边
2、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约0~17千米)、地幔(17~2900千米)、地核(约2900~6371千米)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3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东西半球划分: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4.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比例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1厘米表示10千米以上。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三种定向法:一般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
5.岩石的类型:按成在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变质岩: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而来。 6.地壳变动: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火山和地震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4)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距、等震线。(5)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
(6)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7、泥石流的形成:山区因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成因:1)山区暴雨、山坡松散碎屑物、暴雨等自然原因;人为因素(改变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危害:经济损失、人员伤亡.防御措施:征兆、逃生措施、防御措施。 8.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背景内容: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板快构造学说: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9.常见的地形。山地: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明显。。丘陵:海拔500米以下,地面起伏较小
平原 海拔高(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 海拔高(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小。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
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4.地形的变化:外部力量——流水、风力、波浪、冰川、生物作用;
内部力量------地壳动土、火山、地震。内力作用------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1、分子之间有空隙和分子不停地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的原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2、.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1吨=1000千克 1千克
6
=1000克=10毫克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决定。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注意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天平放水平。(2)调平衡,用平衡螺母调节。(3)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先大后小,最后移游码(调好后,只能移游码或加减砝码)。(4)读数,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有算天平重量的题目,先要看清楚砝码有没有放错盘,再算。
4、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的性质,跟温度、压强有关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5、 密度的公式: ρ=m/v (公式变形:m=ρv v=m/ρ)
33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或厘米)
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
3
13.6×10千克,
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 或 克/立方厘米(质量/体积单位就可)
-3
(2)两者的关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1千克/立方米=1×10 克/立方厘米
3
(3) 水的密度: 1×10千克/立方米或1克/立方厘米
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固体):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m;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v;③计算ρ=m/v(3)测量步骤(液体):①量取一定体积液体并称重M1②倒掉V体积液体③称量剩余液体质量M2④计算液体密度ρ=(M1-M2)/V
5、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 焦/(千克×℃) 表示的含义 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物体吸收的热量== 物质比热×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
6、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 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熔点 和凝固点 是相同的。
晶体 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吸热。非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 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放热。非晶体:熔化过程放热,温度不断降低。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晶体有: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
7、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
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是:液体温度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 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压缩体积。 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
9、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
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
3
华成霜。
10、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11、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