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历史场景,有“人”的课堂
“核心素养”观念指导下的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在试教新版《中外历史纲要》的过程中,笔者收获与困惑并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就是一个典型课例。
一、备课的困惑
此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的第一课。阅读试教版教科书之后,笔者感觉教学需要面对三大难题:
(一)时间跨度大,政权更迭内容繁杂
本课试叙述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与灭亡、东晋十六国、南朝(宋、齐、梁、陈)、北朝政权更迭(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魏孝文帝改革、隋朝建立与统一南北等内容,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内容繁杂。
(二)教科书叙述多用概要式语言,缺乏细节
试教版教科书用语概要,少见历史逻辑关系,缺失历史细节,如“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为何战火连绵,形势怎样动荡),“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蜀、吴控制之下,南方地区是否得到开发,怎样得到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为何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少,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何为民族隔阂),“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民族交往、交融何以成大势),等等。如果完全依照教材讲解,缺乏人物和历史场景、环节,学生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有兴趣。
(三)内容与初中重合较多,史实叙述更简
本课相关内容在现行部编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安排有“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四课。在史实叙述上,笔者认为初中更为详细。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初中安排了一个条目、约600字的篇幅,试教版《中外
1
历史纲要》教科书只有约170字的一段话;“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叙述,初中安排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整课的内容,试教版教科书只有约260字的一段话。如何在衔接初中的基础上追求不一样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三个维度的追求
(一)营造有“人”的历史课
中国传统史学擅长以人记事,同时,“人”的故事也更容易对学生内心形成冲击。以“人物-场景-体验-思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历史教师应力图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
(二)了解历史脉络,认识“历史发展大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的定位是:“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大规模人口迁徙与江南地区开发,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治制度的创新,思想解放与文化发展都在分裂之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因素。从长时段来看,这一时期是“由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渡形态”。2
借用日本史学家川本芳昭的观点,本课的“历史发展大势”可以采用“中华的崩溃和扩大”来串联3。具体而言,“崩溃”主要是指统一政权瓦解,长期分裂对峙、战乱;“扩大”主要体现于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由北而南重新走向统一等。
(三)使“核心素养”落地
课标对本课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叙述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本课的目标如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9页。 2
陈琳国、侯旭东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上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第6页。 3
(日)川本芳昭著,余晓潮译:《中华的崩溃和扩大:魏晋南北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页。
2
1.能够在年代尺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南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阅读有关汉末之乱、八王之乱、南北之间战争等材料,感受“乱世”民众生活之苦痛,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色。
3.了解典型人物王羲之、邓攸、冼夫人、石勒、高欢等的相关史事,认识民族交融的多面相;感受民族交融要经历长期过程,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
4.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多角度认识魏孝文帝汉化举措的影响,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5.能够结合课堂小结,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大势是由分裂对峙重新走向统一。
以“人物-场景-体验”贯穿始终,特别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后半段突出“思辩”,体会历史思维的深广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观看王羲之《丧乱帖》图片及释文: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
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设计意图:韩玉涛先生认为,王羲之的“先墓”是指在琅琊临沂的祖墓。“先墓”初“离荼毒”是在晋室渡江前后,不过此时王羲之尚未成年。“再离荼毒”发生于公元356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广固之战时,燕军荼毒王羲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