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心电图(一)
——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缺血时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一过性ST段偏移、一过性T波改变、一过性QT间期改变、J波和J波电交替、Wellen’s综合征、一过性U波改变及一过性心律失常。 一、一过性ST段偏移及T波改变
ST段偏移是损伤电流引起。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1、ST段偏移的正常范围
(1)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其余导联<; (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 (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其余导联<;
(4)V3R、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年龄低于30岁男性<; (5)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
(6)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其余导联<。 2、急性心肌缺血的ST-T诊断标准
连续两个导联新发的从J点开始的ST段抬高或ST-T改变:
(1)ST段抬高:SV2-V3:男性≥40岁——≥2mm,<40岁——≥,女性各年龄段——≥ 其他导联:≥1mm
急性期ST段的抬高呈多态性,常为斜型向上或弓背向上型,可与直立T波的升肢融合成单项曲线、墓碑样改变。
图1 ST段抬高的多态性
(2)ST-T改变:V2-V3:ST段压低≥,其他导联≥1mm;T波在R波为主或R/S>1的导联倒置≥1mm
(3)ST段下移:ST段下移多提示相对稳定的心内膜下心肌急性缺血。当斑块不稳定而致管腔狭窄在短时间内加重,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痉挛,此时由于冠脉分支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多引起透壁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幅度常达以上,部分患者伴有QRS波增宽和T波高尖。缺血消失或缓解后ST段可回到正常状态或缺血发作前状态。部分患者可出现异常Q波,持续数小时后消失,提示严重缺血引起心肌抑顿。急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过长者可发展为急性心梗。ST段下移幅度≥。部分患者因慢性供血不足已有ST段下移,当急性供血不足时,ST段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下移达以上。
(4)T波改变:可见T波形态高尖、低平、双向或倒置;很少单独出现,常常与ST段改变伴随。
二、一过性QT间期改变
多数患者发作急性心肌缺血时出现QT间期延长,少数患者会出现QT间期缩短。动物实验表明,结扎冠脉后最早出现的心电图改变为QT间期延长,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时,QTc的延长是超急性期的另一个心电图改变。
QT间期延长
QT间期缩短
三、J波和J波电交替
J波是指J点的抬高≥、时程≥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又称Osborn波;在心电图上位于QRS波终末与ST段起始之间。我国心电学者郭继鸿教授发现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超级性期的J波图形,并提出“缺血性J波”的概念。缺血性J波指冠状动脉因闭塞、痉挛、冠脉介入手术等情况下发生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心电图上可有J波的出现或原来的J波振幅增高或时限延长。这种J波称为缺血性J波。J波出现的导联与急性缺血发生的部位密切相关。缺血性J波不仅是心肌缺血超急性期心电图的改变,它还是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
关于J波电交替,目前国内外研究及报道很少。我们发现,有些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在超急性期心电图中不仅有J波的出现,还存在J波的电交替现象。患者在缺血症状出现后小时均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上出现J波电交替现象较单纯J波出现时更容易出现2相折返引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生急性的心源性猝死。
四、Wellen’s综合征
Wellen’s综合征是在1982提出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T波孤立性改变。患者可能有典型胸痛发作,时间较长;心电图可见右胸导联冠状T,不伴ST段改变,无病理性Q波等;冠脉造影提示大多为前降支近、中段严重狭窄或痉挛;患者往往伴有心肌抑顿。Wellen’s综合征需行急诊PCI,以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Wellens综合征患者两种形态的T波改变
五、一过性U波改变
大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可出现运动诱发的U波改变,包括U波倒置和U波增大。孤立性U波倒置是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的诊断标准之一。
六、一过性心律失常
约半数病例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律失常。以早搏最为多见,也可出现一过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阻滞、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房颤等。
七、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