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梳理(湘教版)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表示意义: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4.图例和注记:
(1)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
(2)地图上的文字说明以及标明山高、海深等的数字,叫做注记。
5.地图的分类: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另外,还有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
6.等高线地形图:
(1)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距是相同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2)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地形类型:等高线闭合且由外向里升高表示;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顶;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山脊;等高线重叠的部分表示陡崖。 二、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3.经纬线特点:
(1)形状: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2)长度:纬线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 (3)指示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4.南北纬和东西经的判断:
(1)向北度数增大的是北纬(N),向南度数增大的是南纬(S)(纬度范围) 0°~90°。 (2)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E),向西度数增大的是西经(W)(经度范围0°~180°)。 (3)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位置。 5.半球的判断: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 6.重要经纬线:
(1)0°纬线:也叫赤道,是南北纬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4)南北纬23.5°:也叫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5)南北纬66.5°:也叫南北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在图中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 (3)判断图中昼夜情况:东京白天,印度洋黑夜,太平洋、北冰洋主要是白天。 2.地球的公转:
(1)在图中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在图中空格内填注二分二至点的名称。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相反;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等长。
3.读五带示意图,填出五带的名称和界线:
四、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概况:
(1)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陆地仅占29.2%。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从东西半球来看,陆地主
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西半球。 结论:不论哪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2.七大洲、四大洋:
(1)A非洲、B亚洲、C欧洲、D大洋洲、E北美洲、F南美洲、G南极洲;大洋的名称:I印度洋、H太平洋、J大西洋、K北冰洋。
(2)图中亚非两洲分界线①是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②是巴拿马运河。 (3)在图中描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东西半球分界线(20°W与160°E经线)。 3.世界的地形:
(1)图中A点的海拔约是1200米、B点的海拔约是600米,相对高度约是600米。 (2)图示地形类型:A山地、B高原、C盆地、D丘陵、E平原。(3)地形特点。
主要特征 类型 共同特点 不同特点 海拔较低,一平原 地表起伏小 高原 般 在200米以下 海拔较高,一最大:巴西高原 般在500米以最高:青藏高原 上 最大:亚马孙平原 地形之最 类型 主要特征 地形之最 共同特点 不同特点 海拔较高,在500米 山地 地表崎岖不平 丘陵 盆周围高,中间低 地
(4)海底地形。
①是大陆架,②是大陆坡,③是海沟,④是大洋中脊。
最大:刚果盆地 _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最大:哈萨克丘陵 以上,坡陡谷深 最长:安第斯山脉 最高:喜马拉雅山脉
4.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岩石圈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