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活动需要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包括艺术创作的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等等。
一、艺术创作的过程
由于艺术创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作活动,对于不同的艺术种类,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可能说是千差万别的、丰富多样的。很难找到一种共同的模式,然而,从总体上讲,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和艺术传达活动三个方面或者阶段。
郑板桥在描述画竹的过程可以用来作为例证。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或者酝酿阶段,也是艺术体验活动。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说就是打腹稿,也就是艺术活动的构思活动。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者艺术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以供观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传达活动。
如上所述,艺术创作从总体上可以大致划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这三个阶段,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事实上这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在艺术传达过程中,艺术家仍然在不断地补充或者修正原来的艺术构思,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则已经开始考虑到了艺术传达和艺术表现的问题了,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才分开来加以了解。 (一)艺术体验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
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早在他感受,观察,思考,体验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创作的准备或者酝酿工作。这种准备或者酝酿的过程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是有意的,也有可能是无意的。可能时间较短,可能时间很长。
所以,每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平时在生活中都十分重视积累升华素材和生活体验,在体验中保持自己对生活印象的鲜活生动的原生形态,俄国著名的作家冈察洛夫曾经说过“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受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的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升华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托尔斯泰更是非常重视和情调体验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甚至认为全部艺术创作的本质,无非就是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他说“我自己心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
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的这种感情,使得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论》
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切的感受生活,认真的思考生活,同时,艺术家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去体验。这种包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切身的体验,有时候海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 (二)艺术构思活动
有了艺术体验,并且萌发了创作欲望,正式的艺术创作就开始,这也就是艺术的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的审美意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而以后的艺术传达活动则是把这种审美意象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物态化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
“意象”这一概念,最早是中国古典美学使用的术语,但是,近代西方哲学和艺术理论也使用这一概念。至于审美意象,则是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汇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艺术意象不是纯客观的生活形象,而不是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是前者的创造性发展,是后者的尚未成形的胚胎。由此可知,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和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艺术构思中孕育和创造的是整体的意象系统,而不是单个的孤立的意象。无论是人物、事态还是物象,情境等,都是在艺术构思全过程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艺术构思是丛形象的触发开始的。艺术家在有了深厚的生活积累并对其进行了深切的体验之后,对其中的人物,事件,物象,情境等感受最深的,掀起来自己的感情波涛,沟通了技艺,想象等心理活动,便萌发了创作欲望,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到某一偶然事物的诱导,触动了记忆中的许多审美感受,便爆发了创作冲动,随之也就进入了艺术构思。于是,紧紧围绕着这一触发的生活形象,调动其技艺仓库中的一系列表象,展开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进行集中,概括,进行想象,虚构,从形象的外表到形象的内蕴融会贯通,直到整个意象体系的形成。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在构思雕塑的时候,让模特来回走来走去或者坐着,他静观默查,捕捉他所需要的动作姿态和神情,习习揣摩品位模特儿身上的生命的美,而一旦受到某种形象的触发,便通过记忆,运用想象和虚构,从外形到心灵酝酿成完美的审美意象。他说“要一个模特儿在整个模铸的过程中保持着生动的姿态,这是不可能的,我呢,我把姿态的全部保留在记忆中,而不断要求模特符合我的记忆。还有更重要的,模铸仅仅是表现外形,而我,则特别注重于表达心灵——心灵当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看见整个的真理,不仅仅是表面的真理,我强调最能传达我要体现的哪种心理状态的各种线条。”罗丹即强调从生活
真实出发,从现实(自然)出发,又强调从“表现外形”到“表达心灵”。从表面真理到整个真理,还强调雕塑形象的独特性,并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强调“符合我的记忆”,这是他艺术构思的实际经验,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艺术构思的意象孕育,就是这样在客观对象的基础上,获得形象的触发之后,在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外形与心灵,表面真理与整个真理的统一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酝酿出完美的艺术意象体系。
艺术构思的方式是:
第一,整合;整合是化解后的重组和综合,艺术家在艺术构思中,必然要对自己获得的生活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在分析、化解中进行重新组合。这种重组是以创作意图为中心的,首先将已有的相关意象进行整合,重塑,同时通过想象进行虚构创造,并将客体事态物象和主体情感理想加以有机整合,形成复杂的意象。
第二,变形
变形是艺术构思创作全过程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但是在艺术构思中意境充分展开,在艺术构思中,变形是改编客体的原来面貌,重新组合,甚至进行了超越常理的夸张,创作出迥异于客体而又切合事理人情的全新审美意象的方式。变形是一阵特殊的综合,是对生活材料加大主观建构的化解和整合。变形几乎出现于一切艺术创作中,在浪漫主义艺术和现代艺术中尤为显著,突出和强调。一般的手法就是夸张,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如雪”,同时还采用幻异的方法。就是超越真情实景的不平常形态,情境等造成奇异,虚幻,引人走进一个变化莫测,亦真亦幻的无限时空。如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等,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等。
第三,移情
情感是艺术的重要特征,渗透于整个艺术创作和全部艺术活动之中。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既是内驱力,又是形成意象的中介,这集中表现在移情中。移情就是在艺术构思中从日常生活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重又外化入客观物象之中,在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的反复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主客体统一,情象交融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在于孕育意象,意象的生成以情感为纽带,创作主体根据表现情感的需要对客观生活材料和亲身体验做出选择,取舍和改造,并更加强烈地移入、倾注情感于其中,从而形成的一切景色,色彩,声音,形态都同时是情感的流露。移情直接关系到艺术意象的生成,直接关系到艺术结构的排列,组织和艺术语言的选择,运用以及艺术意蕴的凝结和深化。移情既包括把人物的情感体验移入山水、雷电等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花草树木中,也包括将自己在此时此地,此景此物中的体验的感情移入类似的彼时彼地,彼景彼物中。 (三)艺术传达活动
如果说艺术构思是“十月怀胎”那么艺术传达则是“一朝分娩”。艺术传达活动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一旦成熟,即赋予其物质形式亦即进入艺术传达或表现,使得艺术构思物态化,艺术构思是艺术传达的前提和基础,艺术传达则是艺术构思的发展,深化和物态化。艺术传达和艺术构思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创作环节,但是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时是很难分开的。一边进行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