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传感器原理与技术》课程试卷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机电系12年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主考教师:王凌云 试卷类型:(A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个填空,每空1分, 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填错或不填均不得分。)
1. 传感器一般由 敏感元件 、 转换元件 和 基本转换电路 三部分组成。 2. 要实现不失真测量,检测系统的幅频特性应为 常数 ,相频特性应为 线性 。 3. 某传感器为一阶系统,当受阶跃信号作用时,在t=0时,输出为10mV;t→∞时,输出为100mV;在t=5s时,输出为50mV,则该传感器的时间常数为: 。 4. 产生电阻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因素有 电阻温度系数 的影响和 试件材料和电阻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的影响。
5. 应变式传感器是由 弹性元件 和电阻应变片及一些附件组成的。
6. 直线的电阻丝绕成敏感栅后长度相同但应变不同,圆弧部分使灵敏度K下降了,这种现象称为 横向 效应。
7. 电感式传感器是利用线圈 自感系数 或 互感系数 的变化实现测量的一种装置。
8. 电容式传感器从原理上可分为 变极距型 、 变面积型 和 变介质型 三种基本类型。
9. 霍尔元件的零位误差主要包括 不等位电势 及 寄生直流电动势 。 10.
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将光电式传感器分为 光电效应传感器 、
红外热释电探测器 、固体图像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四大类。 11.
光电式传感器由 光路 及电路两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分, 共1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地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和未选均不得分。)
1. 传感器按其敏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物理型、化学型和( A )三大类。
A. 生物型 B. 电子型 C. 材料型 D. 薄膜型 2. 传感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BCD )
A.传感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B. 传感技术在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C.传感技术及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 传感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3. 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BCD )
A.提高与改善传感器的技术性能 B.开展基础理论研究 C.传感器的集成化 D.传感器的智能化 4. 传感器的下列指标全部属于其静态特性的是( C )。
A. 线性度、灵敏度、阻尼系数 B.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稳态误差 C. 迟滞、重复性、漂移 D. 精度、时间常数、重复性 5. 根据传感器的构成分类,下列属于物性传感器的有:( ABD )
A.水银温度计 B.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 C、变介质型电容式传感器 D.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6. 无论二阶系统的阻尼比如何变化,当它受到的激振力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该系统的位移与激振力之间的相位差必为( B )
A. 0° B. 90° C. 180° D. 在0°和90°之间反复变化的值 7. 影响金属导电材料应变灵敏系数K的主要因素是( A )。
A.导电材料电阻率的变化 B.导电材料几何尺寸的变化 C.导电材料物理性质的变化 D.导电材料化学性质的变化 8. 直流电桥平衡的条件是( AC )。
A.相邻两臂电阻的比值相等 B.相对两臂电阻的比值相等 C.相对桥臂阻值乘积相等 D.相邻桥臂阻值乘积相等 9. 当变隙式电容传感器的两极板极间的初始距离d0增加时,将引起传感器的
( BD )。
A.灵敏度K0增加 B.灵敏度会减小 C.非线性误差增加 D.非线性误差减小 10. 两个压电元件相并联与单片时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BD )。
A. 并联时输出电压不变,输出电容是单片时的一半 B. 并联时输出电压不变,电荷量增加了一倍
C. 并联时电荷量增加了2倍,输出电容为单片时2倍 D. 并联时电荷量增加了一倍,输出电容为单片时的2倍 11. 霍尔元件不等位电势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 ABD )
A.霍尔电极安装位置不对称或不在同一等电位上
B.半导体材料不均匀造成电阻率不均匀或几何尺寸不均匀 C.周围环境温度变化
D.激励电极接触不良造成激励电流不均匀分配 12. 以下属于内光电效应的光电器件是(A B C D)。
A.光敏电阻 B.光电池 C.光敏二极管 D.光敏三极管 E.光电管 F.光电倍增管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