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推进小学项目式学习实施
雷丽珠1 张贤金2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实施现状呈现浅、散、乱的现象,如何让国家课程校本化,有规划有深度地实施值得探讨。项目式学习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新路径。通过内容、时间、空间的多元融合,让项目式学习花开有声,推动深度学习,使学校和教师真正站在距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去设计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生命成长。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020)009 【总页数】3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内容融合;时间融合;空间融合
基金项目: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编号:JZ170466)。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推进乏力,发展缓慢,如何让课程有规划有深度地实施呢?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剖析
当教学没有了教材的支撑,教什么完全由教师确定,当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突然转变为课程内容的创造者,继而成为实施者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或多或少有无所适从的慌乱。[1]笔者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浅
因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内涵领会不深刻,对各学段应达成的目标不明确,主题活动实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甚至表演作秀,主题活动浅尝辄止,课程实施陷入了浅薄与贫乏。学生没有经历深度学习,没有获得深刻体验,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 (二)散
因现有的资源包可操作性不强,资源包中有的主题仅薄薄的两页纸,几幅插图,几句文字,许多教师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有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实施的意义不大。有的教师专挑学生感兴趣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有的教师索性自己想上什么就上什么,主题活动七零八散,毫无规律,零散的教学内容不足以支撑起教师有效的常态教学。 (三)乱
主题活动的开展没有连续性,每个年级的层次目标不清晰,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重复开展,同一指导方法在不同年级重复教学的现象。学校没有从课程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主题序列,使综合活动课程内容没有递进性,无法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纵深发展。
学科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摸索,困难与方法同在,挑战与机会并存,来自课程实施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标准答案,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同时增强对课程的深刻理解,推进课程实施的进程。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反复实践,认识到“项目式学习”能很好地解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能有效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专业
特长,把大主题分解下的小主题深入透彻地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系列,使学生参与大主题活动的全过程,经历深度学习。
二、多元融合,推进项目式学习的实施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方法,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主动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学习的创造力,团队合作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同时,对教师而言是学科知识与经验的重新建构,更具有挑战性,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教学方式更灵活,教学眼光更独特。项目式学习遵循《纲要》中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使两类课程交互作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睿智地指出:“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的生活。”这个提法很大胆,确实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走向以校为本的课程融合,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把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架起一道桥梁,是创造性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关键,是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内容。[2]笔者学校通过内容、时间、空间的多元融合,让项目式学习花开有声,推动深度学习,促进生命成长,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新途径。 (一)内容融合,实现课程整体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项目式学习从学科课程出发,融合各学科课程,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但它又不拘泥于学科,而是链接完整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发现问题,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