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
规划范围
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的规划范围:在原规划建设范围即“北至淮河路、东至江山路、西至珠宋路和小珠山山脊、南至齐长城路以及普加智能信息公司、西海岸医疗中心所在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3.7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了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其余部分、戴戈庄水库周边和淮河路以北、抓马山及以南等区域,规划研究面积增加了约55平方公里。 发展规划
计划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成为承接家电电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基地、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家级示范基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形成以山东科技大学及周边区域为核心,率先启动,规划建设集教育、研发、科技孵化、产业化及居住等为一体的智慧新区,打造中央智谷;把普加、西海岸医疗中心两个项目所在区域纳入规划范围,分别形成以智慧信息产业、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两个辐射点;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以公园、绿地为核心的生态区;以村庄改造为重点,建设集居住、商贸、办公、休闲、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居住区;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辛安街道大部分区域在国际生态智慧城的规划建设范围内,区域内社区城市化建设将与国际生态智慧城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 1 -
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部署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新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规划范围:该项目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核心区域。北至淮河路、东至江山路、西至珠宋路和小珠山山脊、南至齐长城路以及普加智能信息公司、西海岸医疗中心所在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33.7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立足东北亚、面向全世界,以国际视野、世界标准来定位,打造集聚国际国内资源、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青岛开发区“十二五”乃至长远发展的未来之城;突出生态理念,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抓手,集产业、居住、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发展智慧产业,运用智慧技术,营造智慧环境,打造以互联化、物联化、多网融合、智能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之城。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国际生态智慧城建设成为承接家电电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基地、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家级示范基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通过国际生态智慧城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逐步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科技和低碳循环经济高端引领的新型产业格局,探索走出一条集约、低碳、循环、智能型城市发展之路,促进开发区经济“二次转型”和发展“二次腾飞”,加快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的进程。
空间布局:努力打造“一谷两点三区多园”的布局结构。“一谷”,就是以山东科技大学及周边区域为核心,率先启动,规划建设集教育、研发、科技孵化、产业化及居住等为一体的智慧新区,打造中央智谷;“两点”,就是把普加、西海岸医疗中心两个项目所在区域纳入规划范围,分别形成以智慧信息产业、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两个辐射点;“三区”,就是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以公园、绿地为核心的生态区;以村庄改造为重点,建设集居住、商贸、办公、休闲、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示范居住区;“多园”,就是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打造一批特色园区。
【区域现状】
产业发展现状: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主要分布在青岛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内,是高新技术产业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临港生活服务功能区,区域内设有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园区。现有各类企业1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余家,2009年实现产值716.8亿元,约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5.3%;单位工业用地产值80.4亿元/平方公里,低于全区88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单位面积产出GDP13.2亿元/平方公里,低于全区23.9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级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5亿元/平方公里。区域内聚集了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巨头,其相关配套企业达70余家,2009
- 2 -
年家电电子产业实现产值552.1亿元,占全区家电电子产业总量的89.7%。区域内还有生物制药企业2家,以及浦项不锈钢、晓星钢帘线、竹内工程机械等一批制造业企业。2009年,医药、金属、设备制造产业分别实现产值8.2亿元、78.3亿元、63.4亿元,分别占全区上述行业的76.6%、58.7%和19%。区域内有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2家,2009年营业收入3.92亿元。
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内共有建设用地19.7平方公里(不含道路占地、山体绿地等),其中已供用地12平方公里、正在招拍挂的0.6平方公里、未供用地7.1平方公里。根据区域规划和产业升级要求,目前该区域有60余家企业可实行“腾笼换鸟”,全部搬迁可腾退土地1.7平方公里。区域内共有农村社区38个(7个社区已完成改造),村庄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区域内共有山体绿地9.2平方公里,其中山东科技大学西侧小珠山山体面积6.7平方公里。
人口现状:该区域规划人口为31万人,单位面积人口9199人/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2.2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77万人(农村居民4.5万人),暂住人口6.49万人,单位面积人口3638人/平方公里。该区域有在校生和教职工4.1万人,主要集中在1.8平方公里范围内,约22778人/平方公里;有企业职工5.12万人,企业占地约9平方公里,单位土地面积实现就业5689人/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生态智慧城规划面积33.7平方公里,绿地面积就占到了30.1%。三条河道流经其中,南辛安河全长12公里、辛安后河10公里、辛安前河7公里,河道面积57.5万平方米,沿河道将规划建设公园,营造高品位的生态休闲环境。
【区域配套】
重点基础设施情况:供水能力14.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全部建成后达8万吨/日,供蒸汽能力400T/H、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燃气供应能力20万立方米/日。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内纵横10余条交通主干道,公交线路25条、配车564辆,其中始发公交11条,发车密度3-5分钟。总投资达3.7亿元的双积路将全线贯通昆仑山路,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重点规划的环胶州湾四条环线公路之一;即将启动建设的齐长城路与昆仑山路立交,将形成直通海底隧道的快速路,同时,青岛规划的M6、M7号地铁线也途经生态智慧城。
【规划背景】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92年,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同年在区内兴建了国家级保税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立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2006年设立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2008年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现全区(包括黄岛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人,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46万人;总面积274平方公里,占青岛市总面积的2.57%,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7.1%,实际到账外资占青岛市的22.7%,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3.4%,工业增加值占青岛市的23.9%;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在5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5位。已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
- 3 -
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正在积极争取列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 随着国家赋予开发区政策的弱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和土地、岸线资源的减少,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青岛开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与其他国家级开发区相比,青岛开发区实行的是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模式,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区,又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区,而是要建设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加快城市转型非常必要、非常紧迫。另外,未来中国城市开发的竞争也是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竞争。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开发形态,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展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综合上述原因,经过一年多的充分研究论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黄岛区)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规划建设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的战略构想。目前,该项目已列入青岛市“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
【区位优势】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海岸、黄海之滨,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是中日韩“金三角”的结合点,又是欧亚大陆桥的一个分支终端,拥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建区二十多年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开发区已由昔日的荒野渔村,成长为投资环境良好、开放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日益繁荣、最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区。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规划建设、“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隧道大桥的贯通,开发区将迈入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0亿元,增长15.5%;工业总产值2430亿元,增长20.5%;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6亿元,增长42.1%,其中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305.7亿元,增长20.2%;全口径外贸进出口125.1亿美元,其中出口70.7亿美元。以占青岛不足3%的国土面积向全市贡献了1/6强的地区生产总值、1/5强的实际利用外资、1/4强的工业总产值。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7.6亿元。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开发区的生命线,坚持“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走“内外开放并行、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的独特开放道路。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实际利用外资104.8亿美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425个,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67个。对内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海尔、海信、中船重工、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区。2009年,外管局到账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87亿元。
——主导产业发展已具规模。按照“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三大特色经济的布局,重点培育“四个经济亮点”,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科技产业和低碳循环经济高端引领的新型产业格局。
- 4 -
突出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高精尖”战略,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路径,着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基地。港口产业,前湾港北港区23个深水泊位全部建成,货物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南港区总投资160亿元,共有15个深水集装箱泊位,全部建成后,前湾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2400万标箱,将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家电电子产业,海尔、海信等龙头项目加快发展,液晶模组将达到年产800万片的规模,已形成年产冰箱冷冻箱1000万台、电视机650万台、空调300万台的生产能力,已建成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石化产业,1000万吨炼油、丽东化工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配套企业达70余家,已建成国内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清洁环保型石化基地。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一期2009年整车产量突破35万辆,今年预计突破40万辆,同时启动二期20万辆产能扩容,总产量将突破60万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微型商务车生产基地。造修船产业,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建成,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型船用曲轴及世界领先的船用柴油机、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等核心配套项目建成或开工,将形成年造船468万吨、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已建成国内重要的船舶产业基地。海洋工程产业,拥有世界先进深海钻井技术的美国麦克德莫特与武船重工实现战略合作,中海油、中石油等海洋工程项目建成投产,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基本形成。新兴产业,俄制直升机、海利直升机等航空产业龙头项目开工建设,工程机械、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稳步发展。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重点突破”战略,现代服务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特色旅游业,海上嘉年华、国际游艇俱乐部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和10余家高星级酒店开工建设,将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北方最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现代物流业,引进马士基等世界500强和著名船代货代公司100余家,将逐步建成东北亚物流中心。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打造“影视之城、创意新区”品牌,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典礼等主题文化活动永久落户;引进建设重点服务外包项目30余个,被认定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突出发展高科技产业。实施“双十高”工程,引进科研院所42个、中国石油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8所,高科技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9.6%,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区。
突出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可比口径下降9.6%、水耗下降11.6%,单位工业用地产值125亿元/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市功能形象不断提升。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人本意识、系统意识,按照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建设精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精品荟萃、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坚持配套功能化,基础设施配套投资累计达400多亿元。城市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累计获得“鲁班奖”、“泰山杯”等国家和省级工程质量最高奖50余项;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即将建成,“桥隧时代”即将来临。采取“捆绑式”开发等创新模式,加快推进村庄改造,建成了一批功能设施城乡一体、建设标准国内一流的精品安置小区;城市化率达79%。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