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新课导入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
1.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胜了敌人。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在理解政策内容的基础上识记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教师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学生分组回答,教师总结: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余数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③商业方面: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4.教师: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苏联”,学生总结辨别: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
教师过渡: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工业化
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28年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课件相应展示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教师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方面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目标导学三:农业集体化
1.学生解释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教师:集体化的成果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怎样?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资料回答: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并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2.课件展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使学生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形成整体认识。
目标导学四:苏联模式
1.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苏联模式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问: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最终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
部编版9年级历史下册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现代史,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基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认识,本课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通过查阅、分析和使用资料,以及课堂讨论的形式,得出历史结论,来增进和他人进行交流、对话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