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炼字
一、何谓炼字
所谓炼字,指锤炼词语,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得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的常见题型
①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试题变形:
④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⑤此诗有的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⑥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分析。
⑦某诗评中(前人论述中)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二、炼字,炼哪些字?
动词(一般动词、活用动词) 修饰语(形容词 副词)
特殊词(叠词、色彩词、数量词、拟声词)
三、练习:请找出下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
叶梦得评论道:细雨激起层层水纹鱼儿错以为有昆虫落下,于是争相浮上水面,追逐“食饵”。如果风太大,燕子承受不住,就不能借风势而斜飞。微风细雨,气候凉爽,燕子才有兴致驾风嬉雨而斜飞。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微风细雨中,鱼儿活泼嬉水,燕子欢快舞风的生动画面,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先后用了 “到” “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写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几《早梅》)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四、炼字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意境/表感情/谈作用)。
五、检测:请按照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1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①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①网,“网住”之意,②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③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问题】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片,说第一句有三个字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字,它们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意;“先”,“提前”之意; “空”,“白白地,徒劳地”意思。(步骤一) 写出了胡人还没有被赶出国土,诗人却年老体衰、双鬓斑白,只能徒劳的流下泪水。(步骤二) 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沉痛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步骤三)
诗歌鉴赏之诗眼及赏句
诗眼
一、所谓“诗眼”,就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分句中眼和诗中眼。 判断诗眼常用到“三最”: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 2、最生动传神。 3、最能统领全篇。 二、设题方式
(1)全诗的诗眼是某某字,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4)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5)本诗是怎样紧扣某某字词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6)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某某字词来表情达意的?
(7)诗题为某某字词,通篇虽无某某字词,但句句紧扣某某字词。请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是如何突出某某字词的?试作简要分析。 三、诗眼的答题步骤
(1)把握主旨觅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分析诗句找体现。诗眼是诗歌内容的全面体现,贯穿全篇。因此,鉴赏时要以诗眼为中心,从全诗中提炼出体现诗眼的重点内容,并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3)结合技巧是关键。高考对诗眼的考查并不是孤立的,答题时也不能只回答诗眼在表达内容和情感上的作用,还要结合内容分析技巧方法。 (4)分析作者感情。
四、请按照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2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问题: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2)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行”之“早”有关。(3)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行”之“早”。
五、赏句的设题方式
1、试就某句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2、诗中某句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诗中某句的巧妙之处。
4、诗中某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六、赏句的答题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含义,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2、注意从语言特点出发。(倒装——错位,对仗——整饬,互文——开合,炼字——凝练) 3、注意从表达技巧出发。 4、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
首句——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七、赏句的答题步骤 1、理解诗句含意。(句意)
2、指明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作用) 3、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关注位置,对全诗结构所起的作用)
4、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或感情) 八、请按照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1、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本词结句“夜
3
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的妙处。
【答案】 梅花雪中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象征了词人超拔绝尘的品格。
2、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
【答案】 (1)虚写(想象)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3)突出它们地理位置的重要,以及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为结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