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病辩证之我见
摘要:中医辨证论治的探讨逐年递增,各家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中医辨病辨证的发展,以个人观点,应当吸取各种技术成果,不断充实自己,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也应给吸取精华,从而达到辨病与辩证论证的和谐统一。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辨病,病症,辨证论治 正文 文字大小:大中小
概述:中医学体系是着眼于全局诊断,辨证)的诊断;论治就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注重整体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立汗、和、下、吐、温、清、消、补等相应有人认为应当以辨病为主,在明确某一疾治疗法则,组方遣药予以施治 病,才能有的放矢,横却用药。 中医治病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讲究辨证论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所以,对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对 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是对疾病过程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中某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和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体征进行去伪存真的多层次分析、归纳,把主性。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握住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内在本质—“证候”,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明确病证诊断,确定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 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 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的理论法则,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法,它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也是中医临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床治疗思维的一般模式。它遵循法从立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依据具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体情况随机应变,进行灵活应用。 阴而抱阳。” 因此说,辨证论治是既抓住疾病当前阶段的1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源于秦汉时代的《内主要矛盾,又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做具体分经》,其系统论述见于东汉时代的《伤寒论》。 析,并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的诊疗方法。原 它的内容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协调、具体情况具体处证就是症状和体征的综合,采用望、闻、问、置,是辨证论治的精髓,这正是WHO所推崇切四诊方法,来收集患者病因、病状、病情的21世纪最佳医疗模式—个体化治疗的先等信息,结合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患者的驱。 年龄、性别、职业、饮食等情况,依据不同现在我就以头痛的辩证论治为例,希望大家的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对中医的辩证论治有所体会。 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津液2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痛势较剧,痛无
休止,多属实证,治法以祛风为主。
内伤头痛则多属虚证,治法以补虚为主。至于痰浊、瘀血头痛多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治疗时应分别标本缓急,头痛剧烈则以治标实为先,头痛缓解则以补虚为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 “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3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 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4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
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
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心衰、DIC等。轻者有1~2个阶段,“不传”而愈,重者兼有多个阶段。太阳由抑制转向兴奋,阳明是兴奋期,少阳是兴奋抑制交替期,太阴是抑制期,少阴是衰竭期,厥阴是中枢衰败期。
经络说:经络说是有关六经辨证体系解释中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多得到认同的一种。《伤寒论》的理论源头是《素问·热病》,而其对热病的辨证用的就是经络学说。历代几乎没有人完全否定经络说的,但也有质疑。手足三阴三阳共12条经脉,为何六经辨证只提足经,而无手经呢? 如何解释又是个难题。
此外还有运气说,地面说,脏腑说,症候群说,现代有人用控制信息论,系统论解释六经辨证,等等。
与《内经》或其他应用不同,《伤寒》中的三阴三阳不是用来说明生理的,而是用以解释外感病的病理变化的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六经辨证中的经,既和经脉有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只是经脉,与是否只提足经,不提手经 完全不搭边,而是既参考了经脉,又包括阴阳(三阴三阳),脏腑,六淫等创立的一种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每一个经指的是疾病发展的一个 程度,是一组或一群症候的总称。是一个层面,借用了三阴三阳渐变转化的关系,来表达各组症候病变的病位,病势,病性等和它们之间转化传变的关系。
三阴三阳没有阴阳的应用广泛,可是阴阳的基本涵义相同,几乎没有改变,而三阴三阳则不同,各有不同的涵义和解释。可能是因为在《黄帝内经》成书是阴阳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三阴三阳是后来才发展形成的。六经辨证是这一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阴阳在中医中的应用。
5古代哲学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为医家所采纳,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代表中医学特色的“辨证论治”。这里的辩证由于其起源因素,首先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即辩证法的涵义,它对中医学起到一种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对用于诊治疾病时,
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症候的特征,最终被概括为某种证。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辩证观念被具体化为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方法。这也是辩证的医学意义所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核心和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辩证正确是否将直接影响治法,方药,针灸配穴及推拿手法选择的科学性,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辩证论治方法以来数千年,发展了六经辩证,八纲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等方法,这些辩证方法的病情资料来源于临床对病人表征状态的全面诊视。所以,起病情分析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过程。
由于传统哲学对中医辩证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传统哲学并未独立成派,它散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中,所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是研究中医辩证思维的一个内在条件。在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的同时,由于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医辩证学的现代研究正向微观的方向发展。
6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病情调查,症状表述,因素分析和时间变化等四个方面。
病情调查的整体性:中医辩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过的的病情资料,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整体审察。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等;问诊的现在症就包括了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可以说,中医四诊能够获得病人所有生理,病理的表现征象,为全面把握病人机体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在这种整体性调查上,反映较多的信息。除疾病因素导致的机体改变外,体质反映常称为一个主要的临床表现。因此,有人认为体质因素是中医辩证的要素之一。
体质与疾病症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显著不同。体质的特异性往往决定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