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它的重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一、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欧洲由于受到“二战”的严重创伤,对住宅的需求非常大。为解决房荒问题,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工业化的装配方式建造了大量住宅,形成了一批完整的、标准的、系列化的标准体系,并延续至今。60年代,建筑工业化的高潮遍及欧洲各国,并发展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国家的住宅工业化生产又得到快速发展。瑞典是世界上住宅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其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体系。美国现有34家专门生产单元式建筑的公司。英国在住宅工业化注重对住宅体系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研究,以扩大适应面和规模效应。日本是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占工业化住宅总量的80%左右。 二、我国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一)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近年来,建筑业的手工生产方式与经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劳动
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市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等问题。造成质量和安全问题较多, 整体技术进步缓慢,现有的发展模式已不符合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契机,建筑工业化能够帮助企业完成上下游资源的整合、逐步加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能力和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培训,这样不但能在安全、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对传统建造生产方式的极大改观,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缓解行业劳务紧缺的需求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整个行业正面临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近年来,用工荒、招工难等情况频频出现,不断上涨的薪酬也难以缓解招工难度,建筑行业的劳务紧缺程度不断加剧。建筑工业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操作主要采取机械化操作,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劳务的紧缺,降低生产成本。
(三)促进全社会资源节约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新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建筑业不可持续的传统建造方式将导致大量资源浪费,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相背离。通过工业化的途径,可使施工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与现浇技术相比,
现场建筑垃圾可以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65%以上。同时项目开发周期可以比传统方式缩短近四分之一。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1993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人居报告》中提到“住宅产业”,这是建筑工业化在我国最早的体现。1995年,国家启动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标志着住宅产业开始受到国家关注。同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加快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步伐。1999年,国家在总结“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推广康居示范工程,并将其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载体和发展方向。自此,我国的住宅产业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原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目前在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27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有近300多个国家示范工程项目正在实施。2011年住建部制定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和推动建筑工业化。
上述表明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地向前推进。近年来,在三个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一是工业化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