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合浦裁珠史话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合浦采珠史话

王伟昭

合浦县,岭南古郡,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以前为百粤之地,秦属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国置合浦郡。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为廉州。宋初几经迁徒,于咸平元年复置廉州。元改为廉州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廉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清相沿。

地处北部湾畔的广西合浦县,向有珠玑渔盐之利,江海舟楫之便,是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合浦出产的珍珠,更是质地上乘而冠群珠之首,是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之说。我国古代生产珍珠和应用珍珠,早期的典籍《尔雅》、《山海经》、《尚书》等都有记载,是生产珍珠和使用珍珠比较早的国家。

合浦采珠溯源及历代采珠概况

合浦采珠源自何时已难以查考。最早见于史籍的西汉。《汉书·地理志》载:“粤地……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汉书·王章传》记载,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7年)京兆尹王章,因得罪当权之王凤,被下狱冤死,家产籍没充公,家属流徒合浦。其妻等到合浦后,以采集经营合浦珍珠积聚资产数百万,后来遇赦还乡得以赎回田宅。《后汉书·孟尝传》更是明确记载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易籴粮食。”“合浦珠还”的典故就出于此时。《后汉书·马援传》说光武帝时马援南征交趾,曾军次合浦,返京时运归薏茨种子一车。援卒后朝中权贵诬陷马援所载还京者都是珍珠。《汉书》、《后汉书》所记前后印证,说明《汉书》所记的“粤地产珠”实是指以合浦为主的两广沿海的珍珠产地。可见,合浦产珠至今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三国时的士燮,原为东汉的龙度亭侯,领交趾守,总督合浦等七郡。其弟士壹为合浦郡守。三国时归顺东吴。《三国志·士燮传》就有士燮每年必以明珠、大贝、琉璃等珍奇进贡孙权的记载。黄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是

⑵⑴

时开珍珠生产与郡、县名联系在一起之先河。封建统治者为保证宫廷生活中对珍珠的大量需求,采取了很多严厉的措施,珠禁,就是其中最严酷的一种。自黄武七年合浦郡改为珠官郡之后,即进入自西汉以来珠禁最严酷的年代。三国时合浦的农业不很发达,百姓主要以采珠易米为活,封建统治者为防止百姓私散好珠,禁绝商旅。晋太康二年下诏定兵合浦设珠禁,并规定珠民所采“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除了非采珠季节的十月末至来年春的二月,其余时间不准商旅贸易。

唐贞观六年(632年)在合浦设珠池县,定课纳贡,“每年刺史修贡,自监珠户入池采珠以充赋贡。”到了天宝年间,更是搜括无度,致使合浦海内“珠逃不见,二十年间缺于进奉。”唐王建诗云:“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唐贞观天宝年间,是唐王朝的极盛时期,此时的手工业、农业发达,与国外的商旅贸易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西亚、东南亚各国。为满足宫廷生活,手工业发展及与国外交往的需求,封建皇朝加强对珍珠生产的控制是不足为奇的。

南汉大宝五年(963年)在合浦置媚川都。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年)置珠场司。元延祐四年(1317)置采珠提举司,是在廉州正式设置专职衙门监理所管采珠之始。南汉珠禁是严酷的,《廉州府志》载“自南汉置媚川都,而珠禁益严,民如罹汤。”刘鋹置八千军士专管采珠,驱民以石踵足,沉入深海采珠,溺死者不计其数,而珠玑充积,宫殿悉以珍珠为饰,还亲自用珍珠编织戏龙之状的鞍勒献给宋太祖。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后为缓和阶级矛盾,“大赦禁鬻,男女免二税,废媚川都”,为广络人心也曾一度罢贡。南北二宋是珠禁较为宽松的年代,时罢时采。据《文献通考》记述“宋太平兴国二年贡珠百斤,七年贡五十斤,径寸者三;八年贡六百一十斤,皆珠场所采。”而开宝五年,天圣五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曾诏罢贡珠宝。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湖广行省(合浦属湖广行省辖地)进贡珍珠“九万五百一十两”是历史上贡珠最多的一次。

⑸⑷⑶

明代广东产珠之池⑺,主要分布在廉州沿海,有十余处。大的有乌泥池、海猪沙、平江池、独榄沙洲、杨梅池、青婴池、断望池(明崇祯十年版《廉州府志》)等七所。明朝是历史上采珠规模最大、次数最多、耗费最巨的朝代。“洪武二十九年诏采,设专官监采,正统初命内监分守珠池、雷廉之民始大困。”明朝有记载的诏采就有14次,始为洪武二十九年,次有永乐十四年,天顺三年,弦治十二年,正德九年,正德十三年,嘉靖五年,嘉靖八年,嘉靖十年,嘉靖二十二年,嘉靖三十六年,嘉靖四十一年,隆庆六年,最后一次为万历二十七年。这最后一次是派遣太监李敬、李凤监采,历时五年,采珠五千一百余两。嘉靖年间诏采尤其频繁,仅嘉靖帝在位(1522—1566年)45年间就诏采六次,嘉靖四十一年竟冬春二采。频繁的采珠,百姓困馁,民不聊生,是历史上搜括珍珠登峰造极的朝代。

清朝仍在廉州设珠场巡检司,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及乾隆十七年(1752年)二度诏采,均为无获而罢,此后无采珠的记录。

古代采珠法及明朝珠役对人民的压榨

深海采珠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危险的劳作。《菽园杂记》记载元以前采珠,先泛舟珠池海面,以粗缆垂入海底,采珠人用小绳系腰,沿粗缆潜入海底采珠蚌,气迫则撼缆绳,舟中人即速将其拉出水面,迟则七窍流血而死。或为大鱼吞食,有时拉上仅存手足。宋应星《天工开物》对明代“疍户”采珠有较详细的记载,“凡采珠舶,其制视他舟横阔而圆,多载草荐于上。经过水漩,则掷荐投之,舟乃无恙。舟中以长绳系没人腰,携篮投水。凡没入以锡造弯环空管,其本缺处,对掩没人口鼻,令舒透呼吸于中,别以熟皮包络耳项之际。极深者四、五百尺,拾蚌篮中。气逼则撼绳,其上急提引上,无命者或葬鱼腹。凡没人出水,煮热毳急覆之,缓则寒栗死。”《岭南杂记》记载的采珠方法稍有改进,数十条船只联络一起泊于海港,待天气晴朗无云之日,行舟至珠池环停海面,用铁器遂网海底,手持铁拨,拨珠蚌入网,舟中装满珠蚌即泊港。将蚌置烈日下暴晒自行开口取得的珍珠,其光莹,谓之生珠;如强行撬开珠蚌的珍珠,其光则暗,谓之死珠。

明代对珍珠的等级,按其大小、形状和成色,已有较明确的区分。《天工开物》记载:“平似覆釜一边光彩微似镀金者,此名珰珠,其值一颗千金矣。”“次则走珠,置平底盘中,圆转无定歇,价亦与珰珠相仿(化者之身受含一粒则不复朽坏,故帝王之家重价购此)。次则滑珠,色光而形不甚圆。次则螺砢珠,次官雨珠,次税珠,次葱符珠。幼珠如梁粟,常珠如豌豆。琕⒃而碎者曰玑。”当时把珍珠分为珰珠、走珠、滑珠、螺蚵珠、宫珠、雨珠、税珠、葱符珠和碎玑九等。

明永乐以后,为了适应大数额的珠贡徭役,采珠的方法又有了改进。用黄藤丝,棕丝及人发纽合为缆,使用铁制的蚌耙,以二个铁轮绞缆,缆的收放要用数十人,劳动强度仍然很大,每艘珠船配蚌耙二、缆二、帆五、六不等。垂耙海底,乘风张帆拖耙而行,耙重拖不动即落帆起耙收捡珠蚌。北部湾是台风高发区,海上天气莫测,飓风袭扰舟覆人亡之事常有发生。因此采珠的时间多选在台风少的2月或8月(农历)、每次开采前,珠民必宰五牲望珠池海面拜祭祈祷。如遇风险,更以为拜祭不洁,或认为采到宝珠触犯了海神,此时必将艰辛采获的珠蚌全部弃之入海,空手而归。“铁作珠耙三百斤,蚌螺开甲肉如银;云头一霎风雷起,依旧连筐献海人。”清钦州编修冯敏昌的诗,就记录了当年珍珠生产的情景。

我国历史上,珍珠不但是珍贵的药材,而且是华贵的饰物,历来珠宝并提,受到封建朝廷的珍宠。历代正史的舆服志都记载有等极森严的服饰制度,而珍珠正是高级制服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饰物。正是这种无休止的需求,沉重的珠役压榨得珠民连最基本的生活保证都没有。历史记载,明朝是合浦珠役最沉重的朝代。前文已述有史可查的诏采就有十四次,这是规模较大的采珠。而平常年份的采珠没有记录,我们今天就无法考评了。据明两广总督林富的《乞罢采珠疏》记载,弘治十二年的采珠,从广东东莞县征调大艚船200艘,从琼州府征白艚船200艘。每船用夫20名,共夫8000名。每月每船银10两,共4000两。另雷廉二府各调小艚船100艘,每船用夫10名,共夫2000名;每月每船银五两,共一千两。到了嘉靖八年的诏采,规模相承弘治十二年,但由于“广东连年旱灾,人民贫乏,所雇夫船每月大者10两小者5两,似属过少应各增半。”根据这一记载,这一

⒂⒁

次采珠征调的大船400艘、小船200艘,共要夫银船7500两,方能维持一月的开销。还有大批采珠器具、网、珠刀、桶、盆、搭盖棚厂等的费用未计其内。另外,参与采珠事务的官吏,如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每人月给银5两;知府、同知、通判、推官、指挥、都事每人月给银3两;知县、主簿、典史、千百户每人月给银2两。还有各船号旗,大量的官兵、杂役的月饷,都在采珠的费用中开支。这样规模的采珠,每月的费用不下万两,这笔巨额的采珠费用都是向广东各州府摊派和民间筹集,广州府2000两,潮州府6000两,惠州府4000两,肇庆府3000两,琼州府4000两,“如有不敷另于税亩、户口、食盐等项银两凑支。”以上各府筹集之银仅有一万九千两,而嘉靖八年的采珠,明确记载的从8月28日开采,至12月15日林富撰奏章《乞罢采珠疏》时,已近4个月,就按每月费银1万两计,已经费银近4万两,各府筹集有数可计的19000两,是入不敷出。就算上户口、盐税等的收入,也是难以支持的,何况停采之日不知何时。又如与廉州珠池毗邻,常常是同时开采的雷州府乐民珠池,万历二十八年钦差太监李凤抵雷州开池采珠,与廉州划海为界,调民船400余艘,采珠役夫千余人,守池官兵2600人,支粮4000石,还筹集了大批的旗仗,采珠器具等,费币4000余金,而所获珍珠不满百两。每次采珠规模之大,耗费之巨,由上可见一斑。

明太祖“甫有天下,考邦礼,车服尚质”,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极其奢华的舆服制度,尤其在女眷的服饰上更是少不了珍珠。如永乐三年定制,皇后朝会、受册、谒庙时所戴之冠有九条翠龙和四只金凤,其中的一条龙衔大珠一颗,冠上还有珠结、珠滴、珠翠云、大珠花、小珠花、珠翠花面,描金龙辍珍珠等使用珍珠的装饰;单这一顶冠,就要耗上等的珍珠成百上千颗。还有其他场合穿戴的冠服和众多的妃、嫔、公主、贵人、命妇、宫人等级的冠服也要饰以珍珠制作的珠滴、珠结、珠座、珠牡丹、珠耳饰、珠翠云……,这些花样繁多的华贵饰物,耗费的珍珠可想而知。为了满足这种穷奢极欲,明朝每次诏采珍珠必千万两之巨。如隆庆六年诏采8000两;万历二十七年采5100余两;弘治十二年诏采获珠28000两。大规模的梳篦式的滥采,严重地破坏了珠蚌的生态环境,导致珠池得不到休

合浦裁珠史话

合浦采珠史话王伟昭合浦县,岭南古郡,历史悠久。春秋战国以前为百粤之地,秦属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国置合浦郡。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为廉州。宋初几经迁徒,于咸平元年复置廉州。元改为廉州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廉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清相沿。地处北部湾畔的广西合浦县,向有珠玑渔盐之利,江海舟楫之便,是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wsin5bxwu3gzju6vsv034ka295j0v00cv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