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
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发明了眼镜。
5、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一、眼睛和观察物体不动,放大镜上下来回运动。 二、眼睛和放大镜不动,观察物体上下来回运动。 共同特点:眼睛不动 6、人的肉眼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谢谢观赏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 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 9、 晶体的特征:?有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但 都很有规则。 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则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
10、常见昆虫的触角
蝴蝶 (棒状) 蚕蛾(羽状 ) 蚂蚁(膝状) 天牛 (鞭状) 蝗虫(丝状) 11 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而中间的小黑点则是细胞核
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 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视野形状是( 圆形)
17、取(池塘水)或(湖泊水)的水来观察微生物,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为了控制微生物运动,可以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纤维) 或用(吸水纸)在载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18、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 19、(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显微镜使用的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1、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像,放大镜成(放大缩小)的像。 22、微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 (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3、观察工具发展史: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 白糖、 食盐、 味精 雪花 25、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降低镜筒时,眼睛看(物镜);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是(相反的) 双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帮助记录;
2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一般只有植物才有叶绿体, (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7、简易显微镜的制作:准备----调节---找到----固定 28、观察洋葱要求:做成切片标本,并且薄而透明; 取材:洋葱的内表皮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制作步骤: 擦---滴---取---放---盖---染----吸 镊子——夹取实验材料,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碘酒——染色,
烧杯——盛放液体,裁纸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 29、近视眼镜是凹透镜,起到缩小的作用,老花眼镜是凸透镜,起到放大的作用。 30、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放大镜最大可以放大25倍。 32、光线强的时候,使用小光圈和凹面镜,光线弱的时候,使用大光圈和凸面镜。 33、要抬升镜筒,调节旋钮向内旋转。降低镜筒,调节旋钮向外旋转。 34、显微镜上的目镜或物镜上有污垢,需用专用擦镜纸擦。 35、在使用显微镜时,我们一般先使用低倍镜,后使用高倍镜,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36、如果观察物体出现在视野的哪个方位,则就向哪个方向移动载玻片。 要判断某个物体在显微镜下成的像,只需要把这个物体倒过来,看到的即就是物体的像。 37、杂交水稻----袁隆平 酵母菌的应用----面包和馒头的发酵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空气,声音,火,电等都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没有不变化的物质。 2、2、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一定产生了新物质。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5、如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融化成蜡烛油)是物理变化、白糖加热时(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是物理变化,而最后变成黑色的物质是化学变化、 5、(米饭)刚进去口腔(感觉不到甜味),咀嚼一段时间后(感觉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下产生了一种叫(麦芽糖)的新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6、(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7、 类别 含有淀粉的食物 不含淀粉的食物 食物名称 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 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 8、小苏打:白色的粉末状颗粒、溶于水。白醋:无色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小苏打:白醋=1:3,两者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气体是二氧化碳,杯子里的液体是(醋酸钠),杯子里剩下的白色物质是未反应完的小苏打
小苏打和醋混合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冰冷。说明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9、二氧化碳的特点:(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少量溶解在水里)。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
谢谢观赏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docx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