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
作者:刘振宇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1期
摘要院以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乡村景观有关概述为主要依据,从强化景观规划理念、廊道与斑块协调建设、改造乡村民居景观、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建设绿化景观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乡村景观的建设,为农村居民创造优质且美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保存;改造
对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来讲,传统乡村景观保存与改造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还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基于此,相关部门需给予传统乡村景观保存与改造高度重视,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充分展现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以期为我国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具体如下。
1 乡村景观有关概述
所谓乡村景观指的是以村庄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的综合体。自然景观包含村庄周围的河流、湖泊、植被、山体等,而农业景观包含果园景观、农田景观等,聚落景观则是乡村公共设施景观、乡村居民景观等。
乡村景观建设的实际意义有下述4 点:第一,为农村局面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景观建设构成美丽的景观,、整洁的村容,逐渐缩短城乡差距。第二,传承与保护地域传统文化。通过加大传统景观修缮力度,实现继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第三,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保证生物多元化。第四,发展农村旅游业,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前往乡村休憩,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增收与就业途径。
2 传统乡村景观的保存和改造措施
2.1 加强景观规划观念
把景观设计规划观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与其他有关规划中,在新时期下,充分发挥地域个性,即地域具有的产业、风土人情、文化、土地条件等,设计不但要根植于地域风土如地形、植被等,还要大力弘扬地域文化与历史。第一,构建相关景观规划与保护政策、技术标准等,乡村景观规划同城市景观规划特点不同,且当前乡村还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规划人员,无法确保乡村景观规划水平。所以,需加大引入整体能力强的乡村规划师。第二,农村居民在构建或是改建住宅时,务必要通过有关部门审批,同乡村景观规划相结合,有效控制民居风格、高度及位置等,以满足村庄整体景观特点。
2.2 斑块和廊道协调建设
乡村景观廊道具体包含道路、林带与河流等。斑块同周遭环境在性质与外貌上不同,并有均质的空间单元。乡村景观斑块具体包含农田、湖塘以及村落等。在对乡村景观建设时,斑块同廊道的建设需一同推进,不管是河流自然廊道,还是公路人工廊道,都要保证其连续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布设一些绿化休闲带。需加强保护自然植被斑块以及连片的农田,通过对景观空间结构规划,使居住斑块、耕作斑块大集中、小分散,明确景观的异质性来保护生态。在实际规划中需集中应用土地,以保证植被斑块系统性,全面发挥其生态性能。第三,对于村落而
言,需着重建构其内部均质性,实现民居分布均匀、风格一致,凸显村庄入口与重点路段的节点特征,加强聚落景观的识别性;防止农田破碎化,保证其规整的形状,减少人工建造物。
2.3 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重视有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古旧民居,要尽可能修缮、保护,若是有需要可以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完善,以便改善居住者的生活条件;对于农村居民自建不满足本地民居风貌的建筑,需加强改造;对于统一构建的新村,需具备乡土特点,尽可能规避城市样式、现代样式,对没有景观价值或是无法改造的建筑拆除。
2.4 增强传统文化景观修复保护力度
我国传统乡村文化景观诸多都未得到有关部门重视,但其对村民精神需求与乡村景观建设皆有重要作用,因此务必要加强保护与修复。对于塑造村民记忆且又被拆毁的传统文化景观,能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如村庄中的庙堂、戏台等。需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继承建筑特有的构造方法与造型,为复兴现代乡村建筑文化做铺垫。
2.5 重视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乡村的公共空间有戏台、水塘边、祠堂等,是农村居民互相交流与开展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些乡村公共空间途径有很多,农忙时用来晒粮食,农闲时展开娱乐活动。这些公共空间为乡村景观核心构成部分,还是相关景观建设中展现乡村文化内涵的主要方面。在对乡村景观建设时,需给予这些传统空间和场所时代化特性,保证现代村民休闲娱乐和生活得到满足。对当下现有的公共空间需进行四周绿化、建筑改造等景观性能改善,依据村民所需与乡村具体状况,开展公共景观建设,给予其村民大会与健身锻炼的性能。
2.6 建设绿化景观
在村庄绿化设计时,需考虑季节变化与造景效果,旧村改造需加大考虑当地经济状况,恰当地进行绿化。新村建设可适当提高绿化标准,统一规划,集体栽种,灌木与乔木良好搭配,形成多元化、多品种的绿化格局,充分展现地方特色。乡村中的学校、池塘以及道路等皆是绿化的重点,主要原因为其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条件佳,易构成景。次要原因是其景观构成时常变为村中景观框架。在乡村周围需布设绿化带,构成环村景观林,不但能够加强边界效用,还能供村民休憩。在企业与乡村农宅间布设隔离林带,协调二者环境景观;在每个居民住宅周遭需要种植竹木,应用绿篱把每家隔离开。要求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栽花,不但能够改变局部气候,还能营造美丽的生活画卷,形成适合人居的环境。就诸多乡村地区来讲,其经济等各方条件都比较低,管理力度又不足,所以,不能盲目选择高档植被,而需要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以观赏性与抗逆性较强的树种为首选,注意合理搭配观赏性树种和乡土性树种,比如经济林树种等,选取一些繁衍能力较强的植被,展现乡村独特的趣味,还能选取花期长、适应性强的宿根花卉,以此来丰富乡村景观
2.7 兼顾景观经济性与生产性
乡村景观建设对乡村居民脱贫致富具有积极作用,如此才会有效激发广大农民支持与参与景观建设的主动性。比如树种选取上需将树种的生产性能当作一个核心指标,并利用密植间伐的方法保证生产与景观统一,或是间接选择一些有较强观赏效果的果树当作造景树。在植被选取上需注重植被自身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实施土地集约经营,加强农田斑块保护力度。绝大多数的国家国土面积都是用来农业生产,农作物种植、生长、收割能够切实反映时间轮回、季节变化。因此,农业景观为乡村景观的集
中展现,需用田地划分,配置不同的农作物,构成既经济又美观的田园景观,保证乡村独特风土人情。还能栽种观赏性较强的瓜果蔬菜,并把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有机结合。
把庭院经济当作乡村景观来建设,合理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林景观,如农家乐等,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以期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以乡村景观为前提的乡村旅游开发务必要同当地生活、生产相协调,保证旅游设施建设同地方文化、景观有机结合。
2.8 保护乡村古树,营造良好水景
乡村古树绝大多数都有很高树龄,一般都会位于村庄的主要位置。除了政府法律约束与挂牌保护之外,还需引导农村居民构建村规民约,参加大树与古树保护。通过此种方式来让农村居民意识到大树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让他们逐渐转变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想法。此外,在景观建设中水景可谓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乡村景观中还应注意山水风光展现。需合理应用村庄附近的小溪、河流等,进行科学改造。尽管在干旱地区,也能挖掘池塘蓄积雨水,不但能够浇灌,还能造景。
2.9 加强村民景观意识,鼓励村民参与建设活动
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锻炼与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农村居民绝大多数都欠缺正确的审美素养与景观理念。在建设新农村中,需要有意识地对村镇展开景观价值教育与宣传,加强其审美水平与景观意识。大力宣传乡村景观建设与保护的价值,让其认识到建设乡村景观并非是为了优化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其自身利益有关。可以开展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大赛,组织村民与专家展开评审,以村或是区域为单位评选出最优,给予奖励或是表扬。不但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设计与规划效率,还能增强各地交流,通过此种方式提高村民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意识,重构价值观,调动优化乡村面貌的积极性,树立打造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民可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与乡村景观建设质量有莫大联系,因此,相关部门需注重调动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在设计与建设中,需大力鼓励村民参与,尊重农村居民意愿,注重其主体意愿发挥,调动农村居民互相帮助的热情。在实际建设前需要通过宣传、展示的方式,让农村居民了解建设的意义与实行过程,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另外也鼓励他们提出各种意见与建议,为建设优质的农村景观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