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造干部教师的价值观
王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总结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在继承传统、总结经验、立足当代、展望未来的大视野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理想和目标的新高度提出的,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社会建设的总依据、总原则、总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引领道德,道德发展道德的要素;是社会文明“发酵”的“引子”、“菌种”。菌种决定发酵的质量。因此,形象地说驾驶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菌种纯化的过程,“选优育新、纯化去杂”是一个批判辨别、自我更新、奋发求新,甚至刻骨铭心的过程。虽然看似“一切照旧”但却掩饰不了时代变革,自我更新,挣脱蜕变的“洪荒之力”;摆脱不了“深水区”的考量或进退维谷、或踌躇满志。勇者欲求一展身手,强者力图自我更新。这种冲动对您、对我、对何人、对某人都是或隐或现,不乏纠结徘徊。教师,职业,职业价值观,职业作为,职业道德,再不是仅仅为糊口谋生的奔波,也不是贪图投机取巧的“你赢我亏”,东拼西凑的学术荣耀。屠呦呦,60年磨一剑,“平淡”的职业历程,并非期盼诺贝尔的垂青而“斗争”。职业药学家,职业60年!平淡、执著、满而足、而乐。我们的职业-高等、医学院校教师,高等了吗?高尚了吗?道德了,规范了吗?
马克思主义认为,职业道德建设符合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都是辩证的统一。既有信奉追求尊古炮制的“老面馒头”,也有万人接受的酵母馒头(为主),也有“泡打粉”的信
奉者、追随者。他们用化学方法把“馒头”制作的更白、更大、更鲜亮、更吸引人。这些例证和比喻其实就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价值观。之所以出现不同情况的“馒头”,就是价值取向的不同。有立德树人,不折不扣,坚守三尺讲台,坚守师道尊严者;也有“效率”(不如说效益、利益、好处)优先,还能有什么兼顾“公平”的自以为是;也有好大喜功的“泡打粉”价值观。这种道德价值观并存的复杂状态,是我国改革面临深水区的现状在高校的具体表现。
怎么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教师的价值观。自上而下、自大而小、去腐生肌、扶正祛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就是学校道德建设的“菌种”和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教领域的体现。
自上而下就是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校领导者在时代面前担当着更多改革、改造的职责。把握好价值观导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当家者的职业归宿。应避免“撒米捕鸟”式的利益导向。自大而小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一个分层管理、院套院的氛围中,大家似乎在等待。表述这些形容和“体验”的目的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感觉学校事业问题的所在,引起应有的重视。在当前的客观情况下,“顶层”的构思和调度、调遣还是十分必要的。应切实避免“一个方子吃药”。去腐生肌就是革除腐败变质的部分。谁来剐呢?谁又舍得“一身剐”呢?在一个多人信奉并宣传“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价值观的院落中,是不是还有人认真地审视一下这个命题错在哪?
先师孔子有教:不要追求都说你好,好人说你好就好;你若好,坏人是不会说你好的。这里的好人可以理解为事业和干事业的人们……闲人不闲,活跃的很。该精神的不精神,不该精神的过头了。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光鲜的外表掩饰不住破败和腌臜。二万学生了,还是一千五百人的思维和运行方式打理大小内外,是不行的。
扶正祛邪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若以“我为正,则逆我
者均为邪”为标准,则可怕的很。其实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扶正祛邪”,甚至是“嫉恶如仇”的,不然就没有人作恶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价值观,就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善恶表现不同。可以说没有人甘心作恶,有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观点,总认为别人故意发坏,价值趋向决定了行为动机。“善良的人不是行善的人,而是不作恶的人”。因此需要个标准,这个标准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精神要素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引领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样板”。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做到了吗?一起努力!
(作者为药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