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常用方法,虽分级粗略,但省时,而且分级与功能恢复的进展有关。

其他常用有关运动功能的评定:肌力及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步态分析和平衡功能评定等。

(二)认知及知觉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各种注意力和记忆力检査、简易精神状态评定、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等;知觉功能评定包括单侧忽略评定、左右失定向失认评定、结构失用评定、手指失认评定等。

(三)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常用Barthel指数评定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工作能力评定包括功能性能力评估、工作分析及工作模拟评估等。

(四)生活质量评定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评定分为主观取向、客观取向及疾病相关Q0L3种,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100和SF-36等。

(五)其他评定

包括失语症评定、心理评定等,请参阅《康复评定技术》及本书相关章节。

四、脑卒中的作业治疗

(一)治疗目标

釆用各种作业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治失用和误用综合征,减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手段及使用辅助工具或生活环境改造等,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精神心理再适应、能进行实用性交流等能力,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很高,但大量临床资料证实,患者只要早期系统地接受康复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命、缩短住院日期、重新步行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治疗原则

1.早期介入 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在药物治疗同时康复措施应及早介入。预防性康复措施的早期介入,可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是个持续的过程,作业治疗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住

.

.

院期间、出院后门诊期间、回到家庭及社区各个时期),既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又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量力而行,治疗时间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大,辅助逐渐减少,患者主动参与逐渐增多。

3.持之以恒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恢复较下肢相对滞后,作业治疗从发病开始早期介入,直至患者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4.团体协作 康复医生带领康复小组各成员(PT、 0T、 ST、康复护士等),针对患者功能障碍作出全面评估,达成共识,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小组各成员、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各个时期的康复治疗。

5.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了解作业治疗的过程及目的。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康复治疗全过程,这是实施有效康复治疗的保证。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 发病后1?3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I?ii期,患者从偏雍肢体无自主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有弱的屈肌和伸肌共同运动。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或血脂)等基础上,当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目标:使患者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 (1)良姿位的摆放: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是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极其重要措施,是脑卒中康复的第一步,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偏痛患者典型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

.

.

脑卒中患者床上的良姿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具体的体位摆放方法详见本书第三章),应鼓励患者多使用患侧卧位。

(2)体位转换: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一种体位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出现痉挛模式,如仰卧位易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易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易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应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使肢体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但要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为前提。

(3)肢体被动运动:为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应每天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外旋,腕和手指伸展,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踝背屈、足外翻等。活动顺序可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动作柔和缓慢,每天2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6遍。

(4)床上活动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

2)翻身:辅助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方法参考第三章。

3)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群和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脚踏在床上,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一段时间(5?10秒)后再慢慢放下,称为双桥运动。训练时,训练者可帮助固定下肢并叩击刺激患侧臀大肌收縮。在患者如能较容易地完成双桥运动时,可让其将健侧下肢抬离床面伸展,单用患肢屈曲支撑于床面上抬臀,称为单桥运动。

2.恢复期发病后3?4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n?iii期,患者从偏痛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偏瘫肢体,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病情稳定即进入恢复期。此期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目标:除预防常见并发症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痛侧肢体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如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及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1)床上与床边活动:翻身也是最初进行的重要运动之一,根据患者情况从辅助翻身起坐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仰卧位翻身起坐训练详见第三章。

.

.

(2)坐位活动训练:包括坐位平衡及患侧上肢负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要循序渐进,从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能做躯干向各方向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1)坐位静态平衡训练:患者独立下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髋、膝和踝关节均屈曲90°,足踏地或踏在支持台上,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放在膝上。应注意协助患者调整躯干和头保持居中位。

2)坐位动态平衡训练:通过重心(左、右、前、后)转移进行坐位躯干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3)患侧上肢负重训练:患者将双上肢伸直、外旋位放于体侧,用手掌支撑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固定患肘关节保持伸直位,让其将身体缓慢向两侧交替倾斜,使身体重心分别移到两侧上肢进行负重训练。

(3)坐位站起训练:患者直坐,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向前方,治疗师站在患者对面,指导患者躯干前倾使重心落在双下肢,治疗师用双膝分别抵住患膝两侧,用双手抓住患者腰带或扶持臀两侧,帮助患者抬臀、伸髋、伸膝、挺直躯干站起,及时调整患者重心使两腿同等负重。训练中,应注意防止仅用健腿支撑站起的不正确方法。当患者能够完成由坐位向站位的转换后,应进行由站位向坐位的训练,注意纠正患者坐下时为减少下肢承重或因下肢控制能力差而出现的\跌落\样下坐现象。

.

.

(4)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轮椅与座椅之间、轮椅与坐便器之间、轮椅与浴盆之间的转移。训练时要注意:患者必须有足够的体力与支撑力;转移时轮椅与床、椅等之间不能有空隙;上下轮椅时要先固定轮椅。详见第三章。

(5)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或平行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者在床边进行扶持站立,待患者能够站立后,逐渐放开对患者扶持,嘱其腰背挺直保持静态站位;让患者用健手或交叉的双手伸向不同方向触及目标物,保持自动态站位平衡;外力推拉下让患者自动调节并保持被动态站位平衡。应注意纠正患者低头、屈髋现象,保持两腿同等负重用力各达身体1/2体重。

(6)步行前训练

1)患腿站立负重训练:患腿站在体重秤上,健腿站在与体重秤同高度踏板上,

.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

.常用方法,虽分级粗略,但省时,而且分级与功能恢复的进展有关。其他常用有关运动功能的评定:肌力及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步态分析和平衡功能评定等。(二)认知及知觉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各种注意力和记忆力检査、简易精神状态评定、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等;知觉功能评定包括单侧忽略评定、左右失定向失认评定、结构失用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wb9p9z8104oweh0q68m0sr9z0p08p00nz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