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基本知识问答
1.什么叫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Hospitolinfection,HI;Nosocomialinfection,NI)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问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人院前已开始或人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根据病原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两大类。
(1)外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于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感染可散发,也可暴发。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可得到预防和控制。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储菌库(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丛或外来的已定植菌。感染呈散发,就目前水平还难以有效预防和控制。 3.目前医院感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哪部分人?
医院感染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住院病人,其次是医务人员。 4.分别阐述什么情况属医院感染?什么情况不属医院感染?
(1)下述情况属于医院感染: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柒;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人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延灶),或在原有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①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⑥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①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③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④病人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列表说明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区别。 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区别
6.试述医院感染监测的概念。
(1)定义:医院感染监测是指系统地观察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对监测资料
定期进行整理分析,并向有关人员反馈,及时采取各种防治对策和措施,同时对其防治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不断改进,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2)监测的类型:①全面综合性监测:连续不断地对医院所有单位、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的所有感染部位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综合性监测。这种监测是在开展工作的开始阶段采用。②目标性监测:在对医院感染存在问题基本搞清的基础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到关键之处,如高危区监测、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测等。 (3)监测目的:①提供医院感染本底感染率。②及时发现和撩别医院感染暴发,④说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感染控制规范和指南。④减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⑤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⑥满足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政策的需要。⑦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⑧比较医院内部与医院之间的医院感染率。
7.试述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和计算方法。
监测的监测工作一般由专职护士实施,首先从医院微生物室、病室医师的 报告和各病室病人的体温曲线、化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抗生素处方中发现医 院感染,并逐个登记。登记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感染时间和诊断、危险 因素、病原菌及药敏结果等。
医院感染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如1个月)处于一定危险的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
从病案室查阅所有出院病历,查出所有医院感染病例数,减去医师上报的总病例数,即为漏报病例数。统计漏报率的目的是评价监测的质量。医院分级管理中要求漏报率少于20%。 8.试述消毒、灭菌和防腐的定义。
(1)消毒: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传播感染的作用。 (2)灭菌: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使之达到无菌水平。 (3)防腐:是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或抑制无生命有机物内的微生物,以防止其腐败。 9.试述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1)消毒: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过程称为消毒。这里所说酌“外环境”最初仅指无生命的物体表面,日前一般认为,除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外,也包括有生命机体的体表和表浅体腔,这里所说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例如: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消毒并不要求杀灭或去除污染物体的全部病原微生物,而是使其减少到不至于引起疾病的数量。一般来说,在医用器材和医疗环境的消毒中,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
活概率减少到l0-3,则认为是可靠的,换句话说,通过消毒处理后,杀灭或去除了原有微生物的99.9%,亦就达到了消毒要求。若用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的杀灭率来评定消毒效果,一般以杀灭或清除率达到90%为合格。
(2)灭菌:是杀灭或除去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一切微乍物包括一切致病性微生物,亦包括细菌芽孢、真菌孢子,但不包括原虫及寄乍虫的卵。灭菌是个绝对的概念,为完全杀死或除掉外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然而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国际上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物品污染的微生物存活概率减少到10-6,换句话说,若对100万件物品进行灭菌处理,灭菌后最多只容许有一件物品中仍有存活的微生物。
10.阐述消毒作用水平的含义及分类。
消毒作用水平是指消毒、灭菌方法杀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下述3类:
(1)灭菌方法:指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达到灭菌水平的方法。主要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及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灭菌法。
(2)高效消毒方法:是指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高效消毒方法除物理和化学灭菌方法外,还包括紫外线、过氧戊二酸、臭氧、含氯消毒剂、碘酊、含溴消毒剂等。
(3)中效消毒方法:是指可以杀灭除细菌芽孢之外的各种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方法。中效消毒剂主要有含碘类消毒剂(聚维酮碘、碘酊等)、醇类消毒剂、酚类等消毒剂等。
(4)低效消毒方法:指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和部分无包膜病毒等,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的物理和化学消毒方法。低效消毒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方法、氯己啶、聚六亚甲基胍、单双链季铵盐、氯羟二苯醚消毒等。
11.按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其分为哪几类? 按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穿过皮肤或粘膜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绀织内。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子宫帽、避孕环、喉镜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韧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粘膜槲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 12.根据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如何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13.根据消毒、灭菌物品的性质,如何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要求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耐高温、耐湿热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于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韧品,可选用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时应考虑物体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用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14.按医疗机构《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应达到哪些要求? (1)进人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15.试述D值、ST值、KT值、CFU的含义。
(1)D值(decimalreductionvalue):是指消毒除菌过程巾杀灭或减少90%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常以分为单位。 (2)ST值(surviraltime):是指受试微生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经培养全部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分钟)。
(3)KT值(killtime):是指受试微生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经培养全部无细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分钟)。 (4)CFU(colonyformu,.ilc):即菌落形成单位。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16.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如何处理? (1)以聚维酮碘处理伤口。
(2)肌内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成人500U,免疫力可维持2l天。 (3)可联合用乙型肝炎疫苗。
(4)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半年至一年一次。 17,什么叫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为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8.试述隔离A系统的分类。
(1)严格隔离(黄色标志):专为预防高度传染性及致命性的感染,以防止经空气和接触传播。如咽白喉、艾滋病、免疫低下病人中的疱疹感染。要求单人隔离室,人室人员戴口罩、帽子和穿隔离衣。室内一切物品专用,不能随意拿出。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用过的物品应装入有标志的袋中,再送消毒处理。 (2)接触隔离(橙色标志):用于预防高度传染性或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的微生物感染,但又不需要严格隔离者。如皮肤白喉、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面积烧伤等。要求病人进入隔离室,接触病人戴口罩,护理病人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戴手套、洗手。污物处理同严格隔离。
(3)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用于主要通过短距离内空气传播的感染,其中某些疾病也可通过直接、间接接触传播,但不常见。如麻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要求病人住入隔离室,密切接触病人戴口罩,不必穿隔离衣和戴手套。洗手与污物处理要求同上。
(4)抗酸杆菌隔离(灰色标志):结核病传染性较低,但有长距离传播倾向,故另成一类。凡痰抹片阳性或胸片示活动性病变者才进行隔离,一般婴幼儿的肺结核不需隔离。要求病人进入有空气过滤设置的隔离室。与正在咳嗽的病人接触须带口罩,工作服可能受到污染时穿隔离衣。洗手和污物处理要求同上.
(5)肠道隔离(棕色标志):用于可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性粪便而传播的疾病。如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病人可人隔离室,亦可床旁隔离。接触粪便戴手套,工作服可能污染时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及其污物后洗手,排泄物、呕吐物应灭菌后才能进入下水道,污染用品装袋并贴上标志送消毒。 (6)引流液/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性引流液或分泌物而传播的感染,如小面积烧伤。
19.如何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1)手卫生:①遵守正确的手卫生程序,除了可以常规使用抗菌皂和流动水洗手外,也可使用无水乙醇消毒液。在触摸导管置人部位前后应遵守手卫生原则,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使用敷料时亦应遵守手卫生原则。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应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②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2)插管和护理中的无菌技术:①在插管和护理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在插管时使用最大限度的无菌防护屏障(如口罩、帽子、无菌手套、无菌衣和大的无菌巾)。②更换导管敷料时应戴无菌手套。
(3)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①一般措施:如果多腔的导管用来肠道外营养给药,则限定其中一个口作为静脉榆注高营养物专用。②不应常规使用抗菌的封管溶液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③置管部位敷料的更换,当置管部位敷料变潮、松动、污染或必需查看置管部位时应该更换。短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纱布
每2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至少7天更换一次。隧道式或植入式中心静脉导管一周更换不超过一次,直到置管部位愈合。
20.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如何预防医院感染?
(1)避免扰乱宿主的防御系统:首先要保护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防止菌侵入。
(2)避免扰乱宿主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可通过细菌的生物拮抗作用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皮肤粘膜上定植。如鼻腔正常菌群可抵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口腔菌群抵制链球菌定植,肠道菌群抵制肠杆菌定植等。抗生素可扰乱正常菌群组成。
(3)对潜在性感染进行治疗:凡接受细胞毒药物或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人均应先行全面检查有无感染灶,包括龋齿、鼻旁窦炎、复发性疖、肛门裂和无症状泌尿系感染等。还需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肺炎球莉、粪类圆线虫、溶组织阿米巴的带菌状态以及有无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弓形体等潜在性感染。如有以上情况,在进行降低免疫功能治疗前应尽快治愈。
(4)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达是切断传播途径的一种办法,不仅控制空气源的污染,还必须注意接触污染及食物污染等,力争做到全面隔离。病人可处于独房间或空气层流室或塑料帐篷中。
(5)采取去污染措施:这是减少自身感染的方法,最常用的是选择性去污染’如对肠道进行去污染时,只消除肠道内的需氧革兰阴性菌和真菌,而使对痫原菌定植有拮抗作用的厌氧菌不受影响。在选择去污染的药物时,应考虑其效果、适应证、药理特性、耐药程度、与细胞毒药物合用的毒性以及价格等因素。 2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对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及职责有何要求?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各级各类医院必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惠见。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索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
(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处理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22.内镜及其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哪些原则?
(1)凡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腑室镜、膀胱镜、官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胺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4)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5)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23.试述各类环境中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的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