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2.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真理 无限性无条件性 有限性 有条件性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转化
绝对性 相对性 同一真理 两种思维 14.①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15.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双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16.方法论意义:
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②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7.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18.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19.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20.方法论意义:
①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一个自觉地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文化和科学领域里通过自由讨论,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和执行这个方针。 20.价值的特性:客观性 主体性
21.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第三章
1. 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3.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4.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5.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6.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②物质生产
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7.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8.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 9.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 ②劳动对象 ③劳动者 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2.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②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③产品分配关系
13.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5.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17.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
18.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1.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第四章
1.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①存在社会分工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4.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7.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正是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价值 9.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1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11.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
12.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力水平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 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越大↑
生产力水平↑ 数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 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13.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14.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即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5.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7.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