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岁儿童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幼儿线描画教学研究习与发展指南》的幼儿线描画教学研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特殊语言,绘画中繁复的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幼儿涂鸦的开始,陪伴着幼儿的成长,也是幼儿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象征期”到“写实性早期”的过渡阶段。针对这样的年龄特点以及线描画的表现特性,下面以《指南》精神为指导,对“线描画”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一、多维度欣赏,引导孩子建构兴趣的阶梯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中强调了幼儿对艺术“情感态度”,三次使用了“喜欢”这个词。可见,“兴趣”是艺术教育的重点,也是表现的“内动力”。
1. 通过欣赏名画,感受线条的魅力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幼儿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凡?高的《星空》,引导幼儿先通过视觉感官,直观感受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再引导幼儿寻找画面的线条。有的幼儿说:“是不是刮大风了?”有的说:“云在跳舞吗?”《星空》通过大弧
线的叠加来表现星空的美妙和云层的翻滚。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语言的启发引导下,试着体验线条的美。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作品,感受不同画家手下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锐地感知美,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
2. 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拉近与线描画的距离 “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家”,同龄人的作品更贴近幼儿的内心世界。在欣赏同龄人作品中,教师应让幼儿发现黑白世界虽然简单,却仍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幼儿感受到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感受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会为进一步表现创造奠定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在探究中感受美
《指南》强调:艺术创作中,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直接而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是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美术教学中,范画是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粗鲁”的方式,哪怕“不只一个范例”,也是一个思维方式预想出来的,无法与幼儿的想象、观察、寻找后的答案相比较。因此,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然的情境、丰富的语言,启发他们观察、探究和想象。以下是一段问题情境中师幼观察、感受的对话摘录。教师首先设疑:为什么叫“包菜”?幼儿们说:“圆溜溜,像球一样。”“凹来凹去,不平。”……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为什么它叫‘包菜’?”幼儿们摇摇头,小Z说:“因为
它包起来了,看不到里面。”教师赞许地点点头,说:“对,有道理,它包得严严实实的,没有缝隙。那你们想知道包菜里面是什么样子吗?要不,你们先猜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们开始猜想:“是一个一个的圈圈。”“是一片一片的。”“是一条一条的菜。”幼儿的回答包括“一个一个”“一条一条”,这表示在他们的认识中菜是完整的,对于下一步学习很重要。其次,幼儿们通过实物观察,发现“菜叶”的完整性。教师问:“你看清楚包菜叶子的样子了吗?”有的幼儿说:“看清了。”有的则说:“太密了,乱七八糟的。”于是教师说:“我给包菜拍照了,放大到电脑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的样子了。”然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包菜截面图,使幼儿们看出包菜叶子的线条是由中间的“梗”出发,从一边向另一边,向上画一个大弧线,但这弧线是无序排列的,这正符合幼儿的作画特点。幼儿只能关注一个局部――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这样的“无序”无形中降低了幼儿作画的难度。通过这样的探究,幼儿还发现了线条是连贯的,从而理解了“什么是完整、连贯”“什么是从一端到另一端”。
三、选材去繁从简,引导孩子内化绘画内容
萌芽期的幼儿,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的时候应注意由简入繁,因为“绘画内容”本身也具有启发和教育的功能。而在引导幼儿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则要引导幼儿关注事物的形状、色彩以及所表现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