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生物一轮选练编题(5)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近年来的研究初步表明,β。AP(p。淀粉样蛋白)沉积是Alzheimer型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特征。β-AP是由其前体蛋白APP(一种含695个氨基酸的跨膜蛋白)在病理状态下异常加工而成的.APP形成β。AP的过程如图所示。根据上述信息所作的推论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β。AP会产生紫色反应 B.一个β。AP分子中至少含有39个肽键 C.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 D.β。分泌酶很可能是突变基因表达的产物
解析:选B β-AP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会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β。AP分子中氨基酸为39个,而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38个,B错误;β-AP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引起大脑功能异常,C正确;异常情况下APP在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形成β.AP,导致正常的机体发生病变,由此可推出很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形成,从而产生β。AP,D正确。
2、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错误!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错误!需求量最小
C.图2中B点,离子吸收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
D.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Ca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Ca 解析:选D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根细胞吸收离子的速率增大,说明吸收离子的过程消耗能量,因此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从图1中可以看出,培养水稻的培养液中,一
2+2+
段时间后SiO错误!浓度比初始浓度低,而Mg和Ca浓度比初始浓度高,说
2+2+4-
明水稻吸收Mg和Ca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而吸收SiO,4的速度快于吸收水的速度,因此D项错误。
3、如图为每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干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2+2+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解析:选D 由图可知,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种子成熟后期,细胞代谢较慢,原因是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减少,进而导致呼吸速率下降;脱落酸在成熟的种子中含量较高,种子成熟后期细胞呼吸速率会下降;种子呼吸速率下降可减少干物质的消耗,并不是有利于干物质的合成。
4、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PCNA经核糖体合成,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曲线表明PCNA可能辅助DNA复制
C.高等动物细胞中PCNA可能与中心体在分裂前期的复制有关 D.癌细胞内的PCNA含量较正常细胞高
解析:选C 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PCNA为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故PCNA可能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正确;PCNA的浓度在DNA复制过程中含量最高,可能辅助DNA复制,B正确;图中看出PCNA主要在间期发挥作用,而中心体的复制在间期,而不是前期,C错误;癌细胞分裂能力强,单位时间内DNA复制次数较多,故癌细胞的PCNA含量较正常细胞高,D正确.
5、高茎(T)腋生花(A)的豌豆与高茎(T)顶生花(a)的豌豆杂交(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腋生花∶高茎顶生花∶矮茎腋生花∶矮茎顶生花=3∶3∶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亲代基因型为TtAa×Ttaa ②高茎与腋生花互为相对性状 ③F1中两对基因均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4 ④F1中两对性状均为隐性的概率为1/8 ⑤F1中高茎腋生花的基因型可能为TTAA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C 亲代杂交,子代中高茎∶矮茎=3∶1,则双亲基因型为Tt×Tt;子代中腋生花∶顶生花=1∶1,则双亲基因型为Aa×aa,故双亲的基因型为TtAa×Ttaa。茎的高矮与花的位置是两对相对性状。F1中两对基因均为纯合子的概率=1/2×1/2=1/4,两对性状均为隐性的概率=1/4×1/2=1/8。F1中高茎腋生花的基因型可能为TTAa或TtAa。
6、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出携带者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B.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98/10 000 C.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