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
姓 名:
文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准考证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境考察呼和浩特市、临河市某幼儿园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儿童分享行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着性别差异;儿童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着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以增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分享观念,分享行为, 4—5岁儿童,儿童的分享行为,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分享的涵义
所谓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我们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分享,那就是奉献。现实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实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用儒家的观点来诠释,那么分享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因此,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在本文中,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拥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
2、分享行为的涵义
分享行为是人类行为发展的重要方面,它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通常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分享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运用一些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法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
3、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4—5岁幼儿的心理特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4岁前儿童还带有某些先学前期的特点,4岁以后心理发展出现较大的飞跃。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4—5岁的心理发展比3—4岁迅速的多。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活泼好动
4岁多的儿童明显地比3岁多的儿童更加活泼好动,因为他们身体长得更结实了,动作能力更强了。儿童对周围生活也更熟悉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了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3.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
3岁儿童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儿童则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玩,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
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我们也会看到,4—5岁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岁和5—6岁
都大。
(二)认知因素
感知在3—6岁儿童的认知活动中仍占优势。可以说,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流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的。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了观察的能力,4—5岁,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儿童的角色游戏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对以关注他人为动机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用这些儿童与没有接受角色技能训练的同龄伙伴相比,参与角色游戏的儿童和青少年随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三)情绪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4—5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对周围的小朋友已经熟悉起来。在我的实习观察中发现: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更能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一个生气的孩子也许会打人或霸占玩具。
精神分析学派是各心理学派之中最重视情绪研究的。他们认为,情绪是人类本能的内驱力的满足。不少心理学家都承认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可见,情绪因素对4—5岁儿童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榜样的影响
行为榜样能有效地引起儿童的分享行为。在中班幼儿的活动课时,我会给幼儿发放些玩具,但是并不是每个儿童都有一样玩具。经过我的安排后发现4—5岁儿童假如在自己没有玩具时接受过同伴让给的玩具,那么,当他们自己有好几个玩具、同伴一个也没有时,他们就能以相同的友好行为回报同伴。但是,如果同伴在以前曾拒绝分享玩具,轮到这些儿童控制玩具的时候,他们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拒绝出让。与此同时我发现,表扬或是称赞儿童的分享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他会在持续的几个月中做出分享的行为,而其他的小朋友也会为了老师的慷慨表扬而付出行动的。所
以,我们这些身为儿童的引导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言语,你的不经意一句话会改变儿童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三、4—5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
4岁儿童缺乏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可能是由儿童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年龄较小的儿童还未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此外,他们还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与同伴交往时,还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缺乏分享技能。据我调查研究,这也有可能与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有关,父母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而忽视了对其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是一致的。
4岁的儿童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而5岁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水平与4岁儿童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综上所诉,儿童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是食品,特别是他们喜欢的食品,可见食品这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对儿童来说更具吸引力。而大多数的儿童对奖品的分享要比食品和玩具多,这可能是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较小,对荣誉概念的理解还不深刻,把得到的奖品视为了一般物品。
四、现代幼儿园的分享行为与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