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课程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开展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满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我们提出了诉讼法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建设理念,并对课程建设的理念和思路进行了分析,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方法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法律课程;建设思路;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49-03
一、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改革的基本理念
1.以专业建设为依托、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也是据此设置的。离开了专业和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无疑课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课程建设应当紧紧围绕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此来明确课程建设的理念、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并指引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对应师资培养和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效果评价与考核的改革等,以上诸多等方面也就构成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整合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某种职业岗位基本素养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性、实践性是核心,强调学习与职业的对接、突出实践能力或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的,依然按照传统的学科型知识体系传授知识是难以实现的,由此必须根据能力或技能培养的要求,对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整合、梳理,是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并不等于摒弃原有的知识,而是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
3.以网络为平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和课程建设成果的共享。课程建设一项重要使命在于通过相应的公共平台-即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或继续教育。学生在学校等相对固定场所接受教育或学习仅仅是学习的途径之一,而且是有限的。为此,应当建立一个更加开放性的途径,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为此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当牢记的是:课程建设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评估,而是应站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度进行建设、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需、为学生所求。
同时,课程建设的成果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当也必须成为院校师生借鉴或受益的成果之一。为此,只有当课程的建设成果成为共享的资源,才符合“精品”内涵。 二、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课程建设的宗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再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都要通过一门一门课程的教学来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落实。课程建设相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而言,是一项由表及里的具体工程,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建设首要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整合课程内容、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训练内容等。如果脱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建设得再好也毫无现实意义。
2.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改革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所以课程建设要为学生知识学习、职业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方便。课程内容改革中,基础知识的整合应服务于能力或技能的培养要求,同时应广泛吸收行业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并依此组织教学,才能为实现服务于能力和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与实验实训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的设计应符合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要求。因此,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的宗旨出发,课程建设应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强化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3.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适合课程教学的方法只在面对面的教學中运用对课程建设是不够的,依照课程建设所应承担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并使学生与老师能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性学习。
4.课程建设的载体是课程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根据课程建设服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资源共享的要求,网络是课程资源上网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据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此为基础,完善课程建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实验实践教学资料、考核方法和实施方案、习题库、教材与参考资料等,并据此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
5.课程建设的保障是评价机制建设。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标准、监控、督导、评估、激励和管理制度,是推动并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保障机制建设着重在于教改教研情况、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考试过程和学生反馈情况等。
三、诉讼法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为例
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是高职法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高职法律服务人才参与诉讼处理解决民事纠纷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任务在于通过理论学习环节掌握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通过项目训练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起诉与应诉准备能力、诉讼保全运用能力、举证与质证能力、执行申请准备能力,以及部分常见民事案件诉讼能力,使学生具备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能力,以
4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具有相应的职业拓展能力。
1.以认知规律和诉讼流程为逻辑起点。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遵循高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民事诉讼活动的规则,以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来取舍所需学习的参与民事诉讼的方法性知识及处理民事诉讼特定事务的经验性知识的内容,以典型民事诉讼案件为载体来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进程,围绕完成主要工作任务,设计相关能力训练项目、明确具体案件处理步骤和方法,训练相应的民事诉讼诉讼案件参与能力。
2.基础理论整合与项目训练设计相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对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改革,将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以民事诉讼流程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思想,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整合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知识体系,重点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从事实践操作奠定理论知识基础。
3.理论学习与真案真做相结合。为了强化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根据课程应具备的诉讼基本技能培养要求,设置相关能力训练项目。通过以进行诉讼活动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训练项目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将课堂教学与校内模拟情境教学及校外司法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了“基础知识学习-实例分析训练-能力项目训练-真案真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把握民事诉讼的基
5
高职诉讼法课程建设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