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教学设计
顺义十三中 王雪纯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中学课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本文以“吃货地图”引出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地域的农业分布差异,进而探究影响不同地域农业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旨在增强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课标》还强调“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本节课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全体积极参与课堂,在分析不同农作物的分布以及影响不同农作物分布的自然原因中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逐步培养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为主要内容的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通过读气候、地形图以及景观图总结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达到对我国不同区域的较为完整的区域认知,同时在分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不同自然环境下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全面的综合思维。最后让学生以“茶商”的身份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培养运用实际的地理实践能力,整个学习过程中渗透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初一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对于农业的分布与农业的影响要素已有初步的学习,但并未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形成整体的思维框架。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前面基础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不同的案例探究中,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自然要素对农业影响的过程,构建起系统的对影响农业的自然环境要素的知识框架,掌握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主题 农业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识别与描述 说明与归纳 √ 分析与应用 本课作为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三个课时,主要涉及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这一课标要求。通过教师出示不同区域地形、气候图以及农业差异,引导学生说明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归纳地形与气候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的影响,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同时提供我国经济作物发展实例,由学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其因地制宜方法,并以“茶商”的身份选址优质茶园,应用实际。 本课结合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特色美食为主要情景,力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和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选择恰当的地理术语准确表述分布特点;培养学生选择合适的地图进行叠加,探究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实例分析中渗透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的思想。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中国农业的分布与发展中的第三个课时,巩固了前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同时为后续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复习奠定基础。主要包括影响我国农业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由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案例迁移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农业案例,以期形成因地制宜地地理思想。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突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
一学习内容。以中国的特色饮食为主要情境,选取代表不同农业类型的菜肴进行探究,围绕农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方面: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地里环境中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了解我国大概的农业分布,但对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并未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 经验方面:本校学生大都来自周边乡镇,对农业生产知识比较熟悉,但对于本土以外的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的认识较少,因而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迁移运用能力培养。 能力方面:已初步具备提取信息,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准确获取地图、数据、文字中的信息;分析区域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有条理、规范的书写答案的答题能力还有所欠缺。 【解决策略】 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材料,通过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分析气候、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某地地形,读材料分析某地的土壤河流特点,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要求,判断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案例总结自然环境要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对世界范围的其他地区进行方法的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基于地形、气候等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进行圈画、选择、说明中国农业的整体布局特点。 2.学生通过阅读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图文案例资料,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形成一般思路和方法。 3. 学生通过阅读茶树生长的图文材料,结合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应用所学分析方法,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教学策略】 重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某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材料中圈画区域中关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读区域的地形、气候、流域分布图方法,准确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 【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策略:选用贴合生活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材料,同时加强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重要关键词的标注,及时总结方法,并加强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地理图册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法 核心问题 1. 读中国农业分布图,观察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有何差异,大概以什么为界? 2. 图示界限的两侧在自然环境要素上存在哪些差异? 3. 以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为例,分析影响两地农业差异产生的自然环境条件。 4. 依据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读作物习性材料分析,两地适宜种植的作物是什么? 5. 根据总结的方法,阅读茶树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图册中我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假如你是茶商,试分析我国最佳种植区域。
教学流程示意 开始 导入:吃货地图 多媒体课件 复习回顾 学案和图册 小组活动:比差异,巧选择 成果展示:归纳因素,总结方法 我是茶商选良茶 学案和图册 成果展示:陈述原因,小结方法 迁移运用 总结 结束 图1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出示美食地图,出示5组不同地域的美食图片,请学生判断每组美食分别属于美食地图上的哪个省级行政区划。 紧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农业分布图,请学生据图分析上一节课农业主要部门以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 学生活动 观察美食图片,并判断不同的美食对应在美食地图的不同省级行政区划,完成填写。 通过读图与回顾旧知,完成学案要求:判读我国农业的南北分布差异与东西分布差异初步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的自然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复习回顾,唤醒旧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归纳能力。 5分钟 时间分配 教学流程图符号及含义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流程线 环节一 导入新课
环境要素。 1.引导学生对比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农业分布差异,请学生读材料1、2,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与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对当地主要农业类型的影响。 2.引导学生阅读作物习性的材料,结合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巧妙选择两地适宜的作物。 师生共同总结影响一个区域农业的主要环境要素。 请学生阅读材料4,结合中国地理图册,小组合作完成茶叶种植区的选址,并在空白的中国版图上用短斜线绘制出来,说明选址原因。 多媒体课件出示印度地区的降水、地形图,运用因地制宜的思维在印度选择适宜的区域种植水稻。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1.读中国农业分布图,寻找青藏高原地区与四川盆地地区的农业部门分布特点,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试总结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河流与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2.圈画作物生长习性的关键词,结合两地环境特征,判断适宜 的作物。 构建学习影响区域农业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思维框架图。 阅读茶树生长习性,圈画关键词,分析影响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要素,并结合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小组合作讨论,中国的茶树主要分布区,在空白图完成绘制。 读图,运用因地制宜思想分析印度的地形、气候如何影响水稻种植选址。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知识的总结梳理与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能力。 2.在运用自然环境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影响,选择适宜的作物,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地思想。 使学生总结分析一个区域农业的影响因素的方法。 让学生按照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 环节二 案例探究 比差异 巧选择 方法小结 环节三 自主探究 我是“茶商” 环节四 案例迁移 15分钟 5分钟 12分钟 5分钟 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学有所得 3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先对教学过程中整体的师生表现评价进行设计,分为三种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设计以及试卷定量检测。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满分10分) 评价方式 评价项目 自评 对本节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理解别人的思路,与同伴交流 的意识 在知识、方法方面收获的程度 课堂发言次数 课堂发言质量 课后练习完成质量 A(10分) B(8分) 浓厚 较浓厚 强 较强 多 好 高 多 好 高 较多 较好 较高 较多 较好 较高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C(6分) 一般 中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D(4分) 弱 弱 少 弱 低 少 差 低 同伴互评 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观以及客观的学习认知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包括情感、方法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使得学生能对本节课掌握的知识有相对准确的认知,有利于课后查漏补缺,完善教学。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满分10分) 项目 听课情况 C(6分) 听课不认真,严重走神、将鲜还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见解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描述模棱B(8分) 听课认真、偶尔走神、讲闲话 较少举手发言,有自己的见解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描述基本正A(10分) 听课认真、没有走神、讲闲话 积极举手发言,有自己的见解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描述十分准个人小组评价 评价 老师评价 发言情况 任务1 比较青藏高原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