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 王夫之 《日知录》、《天下郡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船山遗书》 国利病书》 (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1)世界是物质的,(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2)提出“众治”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下之大害 主张:“以天下之(2)物质发展变化是(2)提出“天下为主,君权,寄之天下之人” 有规律的(唯物论) 政治思想 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出“经世致(3)静止是相对的,(3)反对重农抑商,认为用”思想,力求解决运动是绝对的,具工商皆本 国计民生现实问题 有朴素的辩证法思(4)提出“天下兴亡,想 匹夫有责”的思想 生活背景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学说 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 政治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思想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评价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思维发散]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易误指正]
1. 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 辩证看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轻巧识记]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思维升华] 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完善的原因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
质基础。
(2)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
(3)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
说的束缚。
[史论术语]
①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商品经济发展与程朱理学丧失活力的结果。 ②明清之际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轻巧识记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黄宗羲 儒家一条线,千万别忘记。春秋末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秦朝受打击,汉武帝正统立。宋明很讲“理”(理学),明清现生机。康氏(康有为)曾改造,陈氏(陈独秀)大力批。 一、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1.中国古代儒学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是宋代理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儒家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 时期 先秦 秦朝 西汉 宋明 明清 维新 变法 新文化运动 地位 冷落 压制 独尊 创新 批判 利用 原因 孔子、孟子等人提出的“仁”及“仁政”主张在战乱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称霸和统一 儒生对郡县制不满,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赏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形成 回应佛、道的挑战,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康有为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成为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反对矛头 冲击 1.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2、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
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二、全面认识儒学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人道主义精神,尊老、敬贤、尊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民”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糟粕)
(1)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宣扬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显。
(3)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更应该抛弃,对这些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通史链接]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政治 经济 君主专制加强,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者队伍壮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链接点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文化 理学僵化,进步思想出现,明清小说盛行 界发展大势,此时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文学领域里小说盛行,带有强烈的反专制色彩 横向链接:1、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 人物 异同 相同点 孔子 苏格拉底 不同点 强调知识的作用,都主张追求个人的善,追求个人品格的修养 目的 为奴隶主服务,恢复周礼 挽救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3)(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主张 主张“克己复礼” (4)首创私人尺度” (2)“美德即知识” 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教育的社会基础 影响 开创了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欧洲启蒙运动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政治条件 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制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经济条件 度束缚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思想条件 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内容 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的理论体系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会的变革与转型 了鼓舞作用 3、17—18世纪中、法启蒙思想的比较认识 (1)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折射;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
批判。
(2)不同点 中国 法国 阶段 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处于资本主义较快发展时代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主体 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代言人 人 提出了一整套资产阶级国家、法治、人权内容 没有提出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的方案 学说等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建立资产任务 改良现存的君主专制制度 阶级国家 目标 通过改良实现国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通过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对后世政治斗争、学术风气、思维方式有作用 度的建立;推动了欧美亚的资产阶级革命一定影响 和改革运动 (3)出现差异的原因 (1)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法国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独立性空前增强。
(2)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法国王权虽然强大,但受到教权牵制,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3)文化上:推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严重束缚了、禁锢了思想;法国启蒙思想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且自然科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思想体系。 1.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观
(1)古代中国的和谐思想:主要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①“人与人”的和谐思想主要有儒家“民本思想”,如孔子主张“仁”“礼”,孟子的
“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的礼法并施和“君舟民水”思想,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等;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②“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主要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的“天人不相胜”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朱熹认为先有理后有气。
(2)古代诸子百家勾画的和谐社会模式:儒家追求“大同社会”,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尚同”,法家力推法治、国家大一统。 2.中国近现代的和谐社会观
(1)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力求缩小贫富差距。
(3)现代中国制度、政策的和谐: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的民主和谐。② “一国两制”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和谐共生。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不结盟政策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平相处,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3.西方世界的和谐思想
西方世界的和谐思想强调个性、平等。主要体现有:(1)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2)文艺复兴主张人性解放、人性自由;(3)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4)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
文化政策是文化的一种政治表现,是政府在文化领域实施意识形态和行政管理采取的一套制度性规定和措施,了解中国历代文化政策的演变,吸收和借鉴历代文化政策精华和经验,对推动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焚书坑儒”是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举措,实质上是文化专制政策,这一政策对先秦文化是灾难性的打击,并钳制了思想发展。
2.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罢黜百家”实际上是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文化措施,推动了中国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了思想自由。
3.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政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厉行文化专制,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从而影响了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专制背景下,借物抒情、追求个性的文人写意画盛行,揭露专制弊端的明清小说出现。
4.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政策:洋务运动期间,推行“中体西用”政策,创办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海军,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中体西用”政策冲击了传统文化观念,有利于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成为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原因。
5.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政策
(1)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这一政策鼓励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自由争论、自由创作,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
(2)随着政治“左”倾错误扩展到科学、文艺领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文艺凋零,人们精神生活匮乏。
(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恢复和重新落实、贯彻“双百”方针,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迎来了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