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
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
消瘦。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 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其一,由于饮食营养过盛,造成脾胃的负担过重甚至超出了耐受力。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积,湿浊,气滞相互交结,阻碍了脾胃的升降使“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其二,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劳逸失度,故可耗伤脾气,劳力过度,气运不及则耗伤精气,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神疲消瘦。《素问·举痛论篇》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过度安逸亦可使气血不畅,脾气内结,日久可致气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亦是言此。其三,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故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气郁滞,运化失司,气郁日久化热伤阴亦发为消渴。从症状表现方面看,部分糖尿病患者虽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多具有形体肥胖或发病后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肢体乏力,口淡无味,舌体胖大,边
有齿痕等脾虚之症。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和临床表现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