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一、收获
(一)适时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对于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对于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种薯:应根据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期。
(二)注意事项
1.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使薯皮老化。 2.选择晴天收获。
3.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采运、筛选过程中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 4.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要求,分别收获。先装运种薯,再装运鲜食薯和加工薯,并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5.收获时,可在田间适当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 6.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7.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并进行筛选。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损伤、腐烂、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发青、发芽、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8.收获、运输中使用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也可用0.1g/m-0.2g/m的二氧化氯或6g/m-10g/m的硫磺熏蒸,或者采用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二、质量要求
(一)种薯。种薯级别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
项目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 二级种 允许率,% 3
3
3
3
总病毒病(PVY和PLRV) 青枯病 混杂 湿腐病 软腐病 晚疫病 干腐病 普通疮痂病 黑痣病 马铃薯块茎蛾 外部缺陷 冻伤 土壤和杂质 abaa0 0 允许率,个/100个 0 0 0 0 0 2 0 0 1 0 0 1.0 0 5.0 0.5 允许率,个/50 kg 10.0 1.0 3 2 1 2 3 10 10 0 5 1 允许率,% 1 10 4 2 3 5 20 20 0 10 2 2 10 4 2 3 5 25 25 0 15 2 2 病斑面积不超过块茎表面积的1/5。 b 允许率按重量百分比计算。 (二)鲜食薯。同一品种或相似品种;完好、无腐烂、无冻伤、无黑心、无发芽、无发绿;无严重畸形和严重损伤;无异常外来水分、无异味。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鲜食薯分特级、一级和二级,各等级质量要求见表2。
表2 鲜食薯质量要求 等级 特级 要求 大小均匀,外观新鲜,硬实,清洁、无泥土、无杂物;成熟度好,薯形好,基本无表皮破损、无机械损伤;无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损伤。单薯质量不低于150g 大小较均匀,外观新鲜,硬实,清洁、无泥土、无杂物;成熟度较好,薯形较好,轻度表皮破损及机械损伤;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轻度损伤。单薯质量不低于100g 大小较均匀,外观较新鲜,较清洁、允许有少量泥土和杂物;中度表皮破损、无严重畸形;无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严重损伤。单薯质量不低于50g 一级 二级
(三)加工薯
1.薯片、薯条用薯。薯片、薯条用薯块茎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各等级质量要求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薯片、薯条用加工薯质量要求 项目 指标 优级品 品种 外形要求 芽眼 茎块表面 薯皮颜色 混杂 总内、外部缺陷块茎质量分数 薯形 块茎规格 薯片 直径<6 cm块茎质量分数 6cm≤直径≤8cm块茎质量分数 直径>8cm块茎质量分数 薯形 薯条 质量<200g块茎质量分数 200g≤质量≤280g块茎质量分数 质量>280g块茎质量分数
均匀 无 ≤5 % <15 % >70 % <15 % <15 % <15 % >70 % 一级品 同一品种 合格品 块茎的芽眼几乎与表皮齐平,深度小于2 mm 清洁 无要求 <1 % ≤10 % <20 % >60 % <20 % <20 % <20 % >60 % <2 % ≤15% <25 % >50 % <25 % <25 % <25 % >50 % 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4.0 cm~10.0 cm) 长形或长椭圆形(直径>5 cm,长度>7.6 cm) (2)淀粉加工用薯。淀粉用加工薯淀粉含量要求不低于16%,马铃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三、贮藏设施准备
(一)检查。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清杂。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三)通风。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四)控湿。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控制相对湿度为85%以上。
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消毒后的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五)消毒。对于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设施。贮藏前1周左右,对贮藏库(窖)、辅助设施及包装材料(袋、箱等)进行彻底消毒,依据库(窖)体积,可使用1g/m的过氧乙酸、或0.1g/m-0.2g/m的二氧化氯、或6g/m-10g/m的硫磺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使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或用饱和的生石灰水喷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可移动设备可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对于种薯贮藏设施。除了
3
3
3
3
3
使用上述消毒方法外,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混合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消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
四、预贮
(一)创伤愈合条件。在温度13℃-18℃、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下放臵1-2周。 (二)预贮方法。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进行预贮。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m,宽不超过2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袋装薯堆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不小于0.6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对于强制通风库(窖),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温湿度控制可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的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只有当外界温度比室内温度至少低2℃时,才可利用外部空气流动来调节室内温湿度;内部空气循环是为了减小堆垛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差异,温度差不宜超过1℃;通风量主要根据气候条件、贮藏库(窖)大小和薯块贮藏量、湿度等情况确定,约为每吨薯块0.01m/s-0.04m/s。预贮期间,通风量要适当加大,尽快干燥马铃薯表皮和去除呼吸热。
对于恒温库,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每天降温0.5℃-1℃,确保不产生冷凝水。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s-0.04m/s。
五、贮藏
(一)贮藏方式。应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贮藏库(窖)高度的2/3,堆垛与库(窖)顶间的距离不小于1m。
适宜贮藏量,可根据贮藏库(窖)的总容积(m)进行计算,按照每立方米650-750kg,由以下公式计算出适宜贮藏量:
适宜贮藏量(kg)=窖容积(m)×700×0.65
1.散堆。自然通风库(窖)薯堆高度不超过1.5m;具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和恒温库,种薯薯堆高度不超过3m,鲜食薯和加工薯薯堆高度不超过4m。
2.袋藏。有透气编织袋、网眼袋或麻袋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有效宽度为550-650cm、线密度为111tex、经纬密度为36×36根/100mm-40×40根/100mm的编织袋包装时,鲜食薯和加工薯码放层数平放不宜超过8层,种薯不宜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应不小于0.6m(宽度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
3.箱藏。有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容积为
3
3
3
3
3
3
1.8m-3.6m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二)贮藏条件
1.适宜贮藏温湿度。种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4℃;鲜食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5℃;加工薯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6℃-10℃,也可根据品种本身耐低温、抗褐变等特性确定适宜温度。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2.二氧化碳浓度。种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应不高于0.5%。
3.光照。鲜食和加工薯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Lux。
(三)贮期管理。整个贮藏期间中,应最大限度的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证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确保薯皮不潮湿,鲜薯不发生冻害;种薯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5%;及时检查去除烂、病薯,尽量控制病害发生,抑制薯块过早发芽。
1.贮期通风、控温、控湿管理。(1)贮藏初期。贮藏开始的第1个月,主要加强通风,及时除湿、散热和降温,防止库(窖)和薯堆内部温湿度过高。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打开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对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温湿度控制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对于恒温库,应逐步降温至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同时每天进行适当通风。每天降温0.5℃-1℃,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s-0.04m/s。
2.贮藏中期。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应尽量控制库(窖)内温湿度处于适宜范围。当外界温度较低时,应关闭库(窖)门和通气孔,必要时加挂保温门帘,或在薯堆上加盖草帘吸湿、保温,或使用加热设备,确保马铃薯贮藏温度不低于1℃,以防冻害、冷害发生。在温度适宜天气,适量通风。对于恒温库,控温控湿同时,应适当通风。
3.贮藏末期。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出库(窖)前1个月,最大限度减少外界温度升高对库(窖)内温度的影响。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出库(窖)前,应缓慢升温使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回温至适宜的出库温度。对于恒温库,出库前,应利用控温系统使不同用途马铃薯的薯温逐步升高到适宜出库温度,每天升高温度0.5℃-1℃。
(四)设施维护。定期检查库(窖)体有无鼠洞,若发现鼠洞,应及时进行堵塞。检
3
3
33
查库(窖)周围的排水情况,注意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窖内。检查库(窖)体结构,发现库(窖)体裂缝、下沉等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处理。经常维护库(窖)内照明、风机、温湿度监测等设备。
六、标识
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建立贮藏标识。其中:种薯应包括品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级别、质量指标、生产商或进口商名称及地址、联系电话、产地、生产年月、净含量、种薯生产许可证号、种薯检疫证号、包装日期;鲜食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加工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
七、出库(窖)
选择气温较暖、晴朗、无风的天气出库(窖),薯块要与运输温度基本一致,避免薯块温度过低造成薯皮潮湿致病害发生。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