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

摘要: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代写论文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它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等的影响是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认真研究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并认真加以实施。 关键词:科学教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许多概念。在这些概念中,一些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但更多的是有悖于科学的错误概念。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反映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一、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 1.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

科学作为一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在内的综合性的理科学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经验得出结论。例如,学生认为燃烧必须要用火点燃、金属不能燃烧、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等等。据调查,有60%的学生对月相存在迷思概念,认为月亮只有在晚上可以看到,除了天气状况影响以外;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夏天、冬天的变化是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造成的。 2.受个体认知方式的影响

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凭借自己喜好的认知方式认识事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发现规律的重要的认知方式。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经验较少,思维简单,往往把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当做本质属性。例如,学生把鲸当做鱼类,把蝙蝠当做鸟类。从访谈中得知,学生小时候看到麻雀、乌鸦、燕子等,通过自己大脑简单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把“会飞”归结为鸟的本质属性,而不能抽象提炼出鸟的本质特征。所以,就造成迷思概念的出现。

3.受教师授课方式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灌输的方式讲授,学生对知识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导致对知识缺乏科学的理解。例如,学生对酸雨的概念理解就存在偏见。他们认为酸雨是酸性的雨水。殊不知,酸雨的ph值必须小于5.6;而且酸雨不仅包括液态水,还有固态水(如冰雹、雪等)。有些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或演示实验时,过分地强调某个知识在章节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对它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造成概念的片面性,导致迷思概念的出现。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教师为突出催化剂在分解氯酸钾过程中起到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而忽略了催化剂这个科学概念也有减慢反应速度的作用。教师自身存在着迷思概念,是学生形成迷思概念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二、迷思概念转变的策略

1.利用科学方法,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探查——转变迷思概念的前提 用来探查学生有关迷思概念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利用访谈法[1]、测验法来研究学生的迷思概念,也可以采用二阶式多选题的方式来进行研究[2]。近来更有人提出以制作概念图的方式来探究学生的迷思概念。笔者利用访谈法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个主题进行探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两个科学概念,头脑中潜存着许多迷思概念:有的学生认为光合作用会制造蛋白质;有的学生认为绿色植物只有在夜晚(或没有光时)才进行呼吸作用;有的学生认为绿色植物在有阳光时,放出二氧化碳的量最大;有的学生认为呼吸作用只发生在叶子细胞中,因为叶子有气孔能交换气体;有的学生认为绿色植物依靠根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并储存在叶子中……探查出这些迷思概念,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学生学习前的认知架构,也提供了提升科学教学成效与学习进步的基矗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转变迷思概念的契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3]。当新知与原有的经验相符合时,就会容易理解并接受,纳入认知结构,顺利地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当新知与原有经验矛盾时,则必须经过认知结构的顺应才能接纳新知识。而顺应过程是有条件的,并且相当困难。教师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策

略,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很容易将顺应建立起来的知识淡化或遗忘。因此,转变迷思概念策略的落脚点应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顺应过程上。科学的历史发展,给我们转变迷思概念以深刻的启示。众所周知,历次重大科学观念改变之前,都要经历新旧观念的对峙阶段。只有当新旧观念矛盾日益尖锐,发展成危机、灾难,再也无法规避时,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审视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来对待曾经深信不疑的象牙塔基,从而导致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对知识建构的历史,它与学生个体的知识建构具有雷同的地方。因此,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转变迷思概念时,要先给学生一个“震撼”,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以使其放弃迷思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4]。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中,有许多学生持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物体受了力,才会运动,没有受到力,就会停止。为了消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骑自行车,用力蹬车,自行车就走了,但用力压闸时,自行车反倒停下来——这是否与我们认为的“物体有了力就运动”背道而驰呢?此时学生就会对自己已有观念进行质疑,产生强烈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个转变迷思概念的契机,趁热打铁,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顺应建构。

3.讨论交流,相互辨析——转变迷思概念的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辨析,不失为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好策略之一。因为学生如果只听教师讲解,则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缺少自己对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互相辨析,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还能够使不同观念相互交锋,使学生的头脑经历一嘲晴天霹雳”,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活动越多,学生对迷思概念的错误认识就暴露得越充分,在知识结构中的“根”就挖得也越深,科学概念的建立就越牢固。例如,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存在迷思概念。为了转变这一认识,教师可以用手握木棒向上作匀速运动,让学生讨论交流。有的同学说“摩擦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反”;有的同学说“摩擦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同”;有的同学反驳:“如果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同时重力的方向也是竖直向下,两个竖直向下的力能使人向上作匀速运动吗?”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发现用自己原有的概念无法解释现象,从而使学生改变了自己的认识,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摘要: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代写论文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它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等的影响是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认真研究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并认真加以实施。关键词:科学教学;迷思概念;转变策略学生在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vhez8ipa903ypi6bk157e16g2f4sy00or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