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要求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是第四章的开篇之作,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一方面,它与上一章教材中的“农业的区位选择” 遥相呼应,在学习方法上极为相似,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本节课也是后面有关“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域新兴工业区”等学习内容的铺垫,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借助学生小组探究营造一个双向互动的教与学信息平台,通过生生、师生的信息交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
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 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 (2) 了解本地工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
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活已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应该说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的地理事物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主要采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
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 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活动:
角色扮演
如果假如你是一个企业家,要建一个钢铁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学生积极讨论之后,推出需要的这些基本条件就是工业的区位因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
择。
【设计思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活
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接下来
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工业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2)(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