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舞狮活动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之探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國舞獅活動起源與歷史發展過程之探析

高華君 摘要

獅子,古作師子,為西域各國進貢而來的珍禽異獸,威武勇猛,為百獸之王。原產自非洲、西亞和印度的獅子,經由絲路進貢到國內,當時獅子被記錄成各種譯名,由梵語“Simha”翻譯成『狻猊』或『狻糜』,後來取第一音『獅』,加個犬字旁,成為現在習慣的『獅子』了。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土,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騎獅傳法,因此獅子普遍被附以極佳的印象,認為是具有神格形象的瑞獸,再加以中國人的想像力大肆發揮,獅子的藝術造形於是展開兩千年的流變和親民化。 而在史籍上最早有關舞獅的,首推「舊唐書音樂志」上所記載:「大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 另名,歐陽修在「新唐書」的禮樂志也有舞獅的記載:「銅拔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持紅拂,首如紅襪,謂之『獅子郎』。」,由此可見,在一千多年前,舞獅便是我國的民俗之一。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中國這片廣大的土地上並未孕育出獅子這類動物,所以獅子算是舶來品。而獅子的形象如何能獲得廣大中國人民的喜愛而成為祥瑞的象徵,更進而從靜態的造型藝術發展出動態的表演藝術,或者舞獅是從早已存在民間的「魚龍漫衍、角抵」等漢代百戲所演變而來,最早有關舞獅的記載為何? 又歷經了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舞獅代表的意義是否隨各朝代而有不同流變,其在各朝代中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樣的探究應是頗具深遠歷史意義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歷史研究法,將蒐集和本研究相關的歷史資料、文獻,加以整理、研讀、分析、歸納、解釋與評比。 並採用分析研究(analytical research),將所蒐集的資料,運用邏輯的歸納法,以質的分析過去保存下來的文獻(文史資料),探討其軌跡,並做系統的描述與詮釋(王文科,民79年)。

貳、 國獅子的由來

據辭海「獅子不產於中國」,早已證實這點,而參閱史藉,不論在古蹟或是傳說,都沒有獅子的存在。據說,漢代通西域,獅子乃漢順帝時傳入,有疏勒王來獻犀牛及獅子的記載。

另據台大曾永義教授等人研究報告中顯示:獅子原非中國出產的動物,多產於非洲和斯里蘭卡

12

1

2

中文大辭典 中國文化研究所

台灣民間傳統藝能館規劃報告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台灣大學曾永義教授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元月

(古稱獅子國)及西域各國。如<二輔黃圖>卷三所描敘:「奇華殿在建章宮旁,四海夷器服珍寶,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師子、宮馬、充塞其中。」

在漢武帝的宮殿旁,就陳列了外國送來的獅子。而西域諸國也曾遣來獻獅子:「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師子...十三年,安息王滿屈復獻師子及條支大鳥...」獅子,古作師子。在此時獅子皆被作為西域各國進貢而來的珍禽異獸,威武勇猛,為百獸之王。而打從西漢起,原產非洲、西亞和印度的獅子,便經由絲路進貢到國內。獅子算是舶來品,也因此,獅子被記錄成各種譯名。漢朝最常見的獅名,是由梵語”Simha”翻譯成『狻猊』或『狻糜』,後來取第一音『師』,加個犬字旁,成為現在習慣的『獅子』了。

然而,由西域進貢的真獅並不能普及民間。直到東漢年間( 67A.D. ),佛教傳入中土,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騎獅傳法,民間才得以正式而廣泛的認識獅子,對獅子的第一印象極佳,認為是保護佛法、具有法力的瑞獸。所以,中國人一開始接受的獅子形象是神格化的獅子。從此,中國人的想像力大肆發揮,獅子的藝術造型於是展開近兩千年的流變和親民化。而獅子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漢代,據歷史的記載,漢順帝之時(西元126-144),有疏勒王來獻犀牛及獅子的史實可證。由於古俗的獅子可驅邪僻鬼,因而祀為神獸。 65

4

3

故據以上所述可知,「獅子不產於中國」,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證實了此一論點,最主要的是我們在甲骨文或殷商的器皿中,從未發現獅子的文字或花紋,獅子傳入中國本土乃是自印度經由西域傳入。而獅子形象的傳入時間大約是在漢代。 參、中國舞獅的源起之探討 而獅子的形象自漢代傳入中國後,因其被視為具有法力的瑞獸,而漸被神格化,因此有的族群可能就如吳騰達所說,奉為本氏族人的圖騰,甚至奉為自己的祖先以示自己是強不可欺的。他們祭祖的時候,常常畫出獅子的模樣,並高舉獅像,載歌載舞。這可能是舞獅子最早的來源7,但是這個說法並無文獻可考。不過在吳騰達先生的「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這本書中,他說:「各部落民族各自選擇一種動物作為他們的圖騰標誌,逐漸的,各民族間由征伐兼併,產生所謂君王廷前『百獸率舞』的情形。而這些『百獸』也許就是被征服部落的代表」8。 學者吳騰達先生認為舞獅這個習俗,很有可能是從漢代百戲中的「魚龍漫衍、角抵」所演進的而成的9;《周禮》曰:「旄人教舞散樂。」鄭康成云:「散樂,野人為樂之善者,若今黃門倡。」即《漢書》所謂黃名倡丙強、景武之屬是也。 漢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群臣。然則雅樂之外,又有宴私之樂焉。《唐書?樂志》曰:

頁79-87

卷三四庫四六八,頁十五 4

後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七十八、頁二九一八 5

參考徐華鐺、楊古城之中國獅子藝術一書 6

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 大立出版社,第7頁。

37

黎瑩著,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漢族,台北市,台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79年11月版第124頁。

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大立出版社,第13頁。 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大立出版社,第11頁。

89

「散樂者,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秦漢已來,又有雜伎,其變非一,名為百戲,亦總謂之散樂。又「新校本舊唐書-志-卷二十九」記載「散樂者,歷代有之,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漢天子臨軒設樂,舍利獸從西方來,戲於殿前,激水成比目魚,跳躍嗽,作霧翳日,化成黃龍,修八丈,出水遊戲, 輝耀日光。繩繫兩柱,相去數丈,二倡女對舞繩上,切肩而不傾。如是雜變,總名百戲。」10。而據「普曜經」載,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在「佛說太子瑞應經」中又云:「佛初出時,有五百獅子從雪山來,侍到門前,故獅子乃為護法者。」而釋迦牟尼佛本人被佛門喻為無畏的獅子,而其座席稱之為「獅子座」11。故我們是否可以推測在舊唐書所記載的「舍利獸」是佛教裡的祥獸,也就是佛經裡所指的獅子,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在漢朝即有獅子舞的出現,但史料上並未找到有關舍利獸就是獅子的資料!這是以後研究者需要去求證的。 不過在「洛陽伽藍記校注-卷一城內/長秋寺」中記載:「辟邪、師子,並獸名。漢書九十六西域傳:烏弋山離國王『有桃拔、師子、犀牛。』孟康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長尾,一角者或為天鹿,二角或為辟邪。師子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斗。』師子即獅子。此是百戲化裝,非真獸」12。由此文獻中可推知,在漢朝時,西域可能就有獅子舞的出現,但是獅子舞在何時傳入中國的?這在文獻上並無記載。 而在史籍上最早有關舞獅的,首推「舊唐書音樂志」上所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 另外,歐陽修在「新唐書」的禮樂志也有舞獅的記載:「銅拔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持紅拂,首如紅襪,謂之『獅子郎』。」,由此可見,在一千多年前,舞獅便是我國的民俗之一。而引舞的獅子郎,各地的名稱各不同,有的叫「胡人」,有的叫「回回」或「達摩」,可見獅子舞是從西北和西南輸入的13。不過,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西涼傳>一詩中,就曾描述當時人舞獅子的活動:「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看來,當時舞的獅子,裝飾已經相當講究了,這說明舞獅的起源要比白居易所在的時間還要更早些14。綜合以上所述以及舊唐書、白居易、新唐書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舞獅這個風俗或許起源於更早的時代,大概可以推知在後漢到魏晉之間。而總的來說:

一、獅的形象在漢朝時,隋佛教來傳入中國大陸。

二、據漢書西域傳中的描述,在漢朝時西域可能已有獅子舞的出現。

1011121314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劉蔭柏:中國古代雜技。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第55頁。

同註10。

常任俠等著:中國舞蹈史初編。台北市,蘭亭書店,民國74年10月15日,第72頁。 吳騰達著,台灣民間舞獅之研究 大立出版社,第7頁

三、而中國舞獅的起源,可能是因漢代獅子的瑞獸神格化,與傳入中國西域獅子舞一起被轉借或融入「百戲」之中而漸形成舞獅活動的。

四、而舞獅正式見諸於史料是在「舊唐書音樂志」的「五方獅子舞」之中。

肆、唐宋元明清的歷朝歷代之舞獅發展

現先將歷朝歷代相關舞獅文獻排列於下,而後才做一論述與省思: 一、唐朝

根據文獻上最早的記載,應屬於舊唐書「音樂志」上:「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

獅子舞」。獅子鷙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 「新唐書禮樂志」的作者歐陽修,也曾補充「舞獅」的說明如下:「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獅子有十二人,畫衣持紅拂,首加紅襪,謂之『獅子郎』」一場五方獅子舞,就有舞者六十人,歌者一百四十人,這舞獅場面,共有二百人,可見古時的舞獅陣容與五姿勢如何的壯觀與多彩。足見當時的舞獅與今日之舞獅不同的風貌。 從晉到隋唐,舞獅的風俗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普及民間。尤其唐代,各式各樣的舞獅儼然形成,己經有今日常見的兩人舞獅的形式。宋、元期間,舞獅已是各種節慶應景的必要表演。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 西涼伎 元稹「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樓下當壚稱卓女,樓頭伴客名莫愁。鄉人不識離別苦,更卒多為沈滯遊。哥舒開府設高宴,八珍九醞當前頭。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躑霜雪浮。獅子搖光毛彩豎,胡騰(一作姬)醉舞筋骨柔。大宛來獻赤汗馬,贊普亦奉翠茸裘。一朝燕賊亂中國,河湟沒(一作忽)盡空遺丘。開遠門前萬里堠,今來蹙到行原州。(平時開遠門外立堠云,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戎人不為萬里行,其就盈故矣。)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縣內半沒為荒陬。西涼之道爾阻修,連城邊將但高會。每聽此曲能不羞。」 新樂府 西涼伎 刺封疆之臣也 白居易 「西涼伎,(一本下疊西涼伎三字。)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一作羌)胡兒,鼓舞跳粱前致辭。應似(一作道是)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須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絕歸不得。泣向獅子涕雙垂,涼州陷沒知不知。獅子回頭向西望,哀吼一聲觀者悲。貞元邊將愛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娛(一作享)賓犒士宴監(一作三)軍,獅子胡兒長在目。有一征夫年七十,見弄涼州低面泣。泣罷斂手白將軍,主憂臣辱昔所聞。自從天寶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涼州陷來四十[4701]年,河隴侵將七(一作九)千里。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平時,開遠門外立堠云,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戍人不為萬里行,其實就盈數也。今蕃漢使往來,悉在隴州交易也。)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一作厚)衣閒過日。遺民腸斷在涼州,將卒相看無意收。天子每(一作長)思長痛惜,將軍欲說合慚羞。奈何仍看西涼(一作涼州)伎,取笑資歡無所愧。縱無智力未能收,忍取西涼弄為戲。」

<西涼樂>在南北朝及隋、唐朝都十分盛行,是泛指從西涼一帶傳入中原地區的樂舞而

15

15清 乾隆編 《全唐詩》 13冊427卷 中華書局 頁4702

言。而<西涼伎>是結合了音樂,獅舞與胡騰而形成的歌舞劇。任半塘從劇情大概、致辭、表演、樂舞、服裝、效果六方面考究,認為<西涼伎>為全能類之戲劇,不僅超過自古迄今百戲性質的舞獅子,自其技藝表現之完全,非唐代一般歌舞劇與科白劇所能相比的。唐戲弄,是以西涼伎中的獅舞,更加繁複變化,不僅是人調弄獅子,而且獅子也奮毛,擺耳,搖光,豎彩,與人共舞,與現今舞獅中的諸多動作相似。 二、宋朝

北宋時,西涼伎仍繼續流傳。太宗淳化四年,汾陽<無德禪師語錄>下詠西河師子曰:「西師子九州聞,抖擻金毛獸賓。哮吼一聲天地靜,五湖四奉明君。」、「百戲有蹴毬、踏蹻、藏擫、雜旋、獅子、弄鎗、鈴瓶、茶、齪、碎劍、 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劍門、打彈丸之類.慶院宴會, 諸王賜食及宰相筵設時賜樂者,第四部充.」 而<宋會要輯稿>中所錄的散樂百戲,有「獅子」一項。雖無具體闡述,但因屬於百戲,則戲耍的成分應較大,而非為大型的樂舞節目,亦無戲劇情節。 三、元朝 《續文獻通考》:「元世祖一日獵還,賀勝參乘,伶人蒙采毳作獅子舞以迎駕輿,象驚,奔逸不可制;勝投身當象前,後至者斷靷縱象,乘輿乃安,勝退,創甚,帝親撫之,遣尚醫,當書視護。」 可見在元代散樂中亦需作獅子舞。同時,它也記錄了在明朝弘治三年秋,孝宗曾召各番使者,入宮看獅子舞。十二月時,禮科給事中王綸言皇祖明訓有曰:「几吾平日持身之道,無伋伶近狎之失,無酣歌夜飲之敕,伏望皇上丙枕不寐,千旦有為,獅子可觀也,勿縱硯以妨政.花船可遊也,勿使遊以荒政。」 可見當時舞獅、龍船應相當盛行,是以王綸才會勸諫君主勿溺於嬉樂。在舊杜會中,農曆元月正是春節農問的時刻,大家總是歡欣喜慶的慶賀各種節日及廟會活動。如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敘述紹興元宵燈景的情形: 「紹興燈景為海內所垮者……,更於其地鬥獅子燈,鼓吹彈唱,施放煙火, 擠擠推推。小街曲巷有空地,則跳大頭和尚,鍍鼓聲錯,處處有人團簇看之」。 而「鬥獅子燈」可能為舞獅之變形,因為元宵燈節,故加上燭火之類。「大頭和尚」則是傳行久遠的民間舞。宋代舞隊中已有「耍大頭」的名目,元人百種曲中有<月明三度臨歧柳>等故事,並有傳奇<月明度柳翠>等故事。原本是宣揚佛教輪迴報應的,最後卻形成引人笑樂的滑稽舞。

故宋、元期間直至明清,舞獅已是各種節慶應景的必要表演。在從前的農業社會,鄉民平日忙於農事,休閒之餘總想好好的娛樂一番,而獅陣就是在些需求下所蘊釀而生的。宋以前,娛神活動所受限制不多,宋以後,民間娛神愈搞愈火熱,引起了政府和社會輿論的關注,政府在社會輿論的影響下開始有了干預的舉動。

1617

16

17

1819

任半塘戲弄七十四年,頁548

新校本宋史 志 卷一百四十二 志第九十五 樂十七 教坊 18

四庫卷二九第六二九冊頁403 19

紹興燈景卷六貢54

中国舞狮活动起源与历史发展过程之探析

中國舞獅活動起源與歷史發展過程之探析高華君摘要獅子,古作師子,為西域各國進貢而來的珍禽異獸,威武勇猛,為百獸之王。原產自非洲、西亞和印度的獅子,經由絲路進貢到國內,當時獅子被記錄成各種譯名,由梵語“Simha”翻譯成『狻猊』或『狻糜』,後來取第一音『獅』,加個犬字旁,成為現在習慣的『獅子』了。東漢年間,佛教傳入中土,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騎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vemk320bm6o2vt5lzj67d82u9zjet00ig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