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16T09:25:34.2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作者: 范承玲 钱文龙 周宏霞
[导读]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全子宫全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易行,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进一步开展。
范承玲 钱文龙 周宏霞
(江苏省宝应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江苏宝应 225800)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92例经腹全子宫切除。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早,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与经腹全子宫切除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 经腹全子宫切除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201-01
子宫切除术已发展了200年,1813年由Conrad Langenbeck通过阴式子宫切除方法完成。在1863年,曼彻斯特的Charles Clay完成了第一例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1]。到20世纪后期,第一例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在1989年由Harry Reich完成[2],他也在1993年报道了第一例完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所占的比率显著增长,近10年来在基层医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64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的临床结果,并与92例经腹全子宫切除的比较,评价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01月至2013年06月行全子宫切除患者156例,其中行完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64例,年龄41-56岁,(49.10±1.85)岁,为研究组;同期行经腹全子宫切除92例,年龄37-60岁,平均年龄(48.38±3.85)岁,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临床效果,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1.2.2 腹腔镜手术方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指经腹腔镜将子宫完全切除,子宫经阴道取出,经腹腔镜下(或经阴道)缝合阴道残断的术式。[3]
1.2.2.1 手术设备、器械 腹腔镜、双极电凝钳为德国wolf牌,杯状举宫器为杭州康基公司产品。
1.2.2.2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消毒腹部及会阴、阴道后铺无菌巾,留置导尿管,置杯状举宫器,于脐孔插气腹针充气,形成气腹,维持气腹压12mmHg,于脐上3cm处作纵行或横行切口长约1.0cm,直接缓慢垂直旋转置入10 mm trocar及30°腹腔镜,于麦氏点处穿刺置入10mm trocar,于左髂前上棘内侧10mm及其与脐上切口连线中点处穿刺分别置入5 mm trocar共两枚,置入后检查盆腹腔状况。用双极电凝钳钳夹、凝固并剪断双侧子宫圆韧带至膀胱腹膜返折处,同法处理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后,将子宫平举上推,利用举宫器将前穹窿顶起,镜下锐性分离膀胱腹膜返折并将膀胱推下达穹窿稍下方。剪开阔韧带后叶,暴露子宫血管。平子宫峡部用双极电凝钳钳夹、凝固后剪断两侧子宫血管。紧贴着子宫颈用双极电凝钳电凝、剪断子宫骶骨韧带,同法逐步处理主韧带。助手将举宫器上推顶起穹窿,从前穹窿开始用单级电凝沿杯口缘环形切断阴道穹窿一周,子宫随之切除。自阴道取出子宫,如子宫过大可对半切开取出。阴道塞入一内置纱布的手套以防漏气,再次充气后镜下1~ 0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断端,检查创面无出血,取出阴道内手套,结束手术。 1.2.3 经腹手术方式,均为腹壁纵形切口,传统式子宫全切除术。[4]
1.3 统计学分析 搜集资料,统一制定表格。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各项指标的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除手术时间长(P<0.05),术中出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短、术后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64例手术均未中转进腹,手术经过顺利,无泌尿系统损伤,有一例因体质差,术后发生胃肠炎,考虑为术中冷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经抗生素补液对症治疗后,九天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腹壁切口感染,无一例发生阴道残端出血,术后随访三月,均无异常。对照组中无盆腔脏器损伤,有一例因阴道残端出血,经抗生素止血治疗后,15天治愈出院,有5例腹壁切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换药后治愈。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各项指标的比较
3.讨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子宫切除术一般只有腹式和阴式两种术式。Harry Reich在1989年完成第一例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在1993年完成了第一例完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经过20年的发展,腹腔镜下操作技术的不断娴熟和腹腔镜器械的不断更新,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已成为非常成熟的子宫切除术式。
腹腔镜手术的优点:1.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小,术后患者无切腹之痛,在不开腹的情况下解除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2.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避免了空气和空气中尘埃细菌对腹腔的剌激和污染,3.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对血管先凝后断,止血彻底,出血极少,4.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保持腹腔清洁,因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可较早进食,又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因素,5.避免了手术后伤
疤: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应神经的损伤,术后不会出现腹壁薄弱和腹壁切口疝,不会因为腹壁肌肉瘢痕化影响运动功能,不会因为腹壁神经切断引起相应皮肤麻木。
本研究表明,腹腔镜与经腹相比优势明显:术中平均失血量少,术后排气早,术后使用抗生素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和恢复正常活动快,伤口或腹壁感染发生率及不明原因的感染和发热的发生率低。不足之处在于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平均费用较高。我们认为,关于手术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受术者经验及所用设备的影响。经腹全子宫切除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已有150年的实践和应用,被广大妇科医生熟练掌握,而腹腔镜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正处于发展阶段,许多基层妇科医生需要学习和提高,该术式对腹腔镜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术中止血需谨慎行事,有时需频繁更换器械,尤其对于较大的子宫,其占据腹腔大量的空间,使腹腔镜下手术视野的暴露和处理更为困难。特别是初学者,因为不熟悉新术式的手术方法和新手术器械的操作技巧,手术所用时间更长。陈淑琴[5]发现随着术者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操作经验的积累,手术时间也逐渐缩短。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全子宫全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易行,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SuttonC.Hysterectom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allieres Clinical Obstetrice & Gynaecology,1997,11:1-22. [2] Reich H,Decaprio J,Mcglynn F.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Surgeg,1989,5:213-6. [3] 刘彦.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3.
[4] 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140-172.
[5] 陈淑琴,姚书忠,牛刚,等.216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观察.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71-1275.
64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