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之一,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由此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6、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即 MV=PT,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物价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7、剑桥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即M = KPY,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8、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它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二、相关公式
1、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公式: M = p*t /v
其中: p为商品平均价格;t为待售商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
2、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
3、剑桥方程式:M = KPY
4、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公式:L=L 1 (Y) + L 2 (I)
5、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1、试述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观点: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
货币是交换媒介,可多次充当媒介;
货币需求量 M =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v
总额 = 商品平均价格 P*待售商品数量T
所以, M = p*t /v
(二)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认为,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于三个因素: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交易数量
现金交易方程式: MV=PT
2、现金余额数量说
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剑桥方程式: M d =kPY
现金余额说开创了四种分析货币需求的方法:
从货币为其持有者提供效用的角度来分析;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来分析;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货币需求。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
认为,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为: M= L 1 (Y)+ L 2 (r)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2、 什么是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区别何在?
将货币需求细分为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是在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的条件下产生的。如果价格是稳定不变的,就没有必要再去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
所谓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实际货币需求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而名义货币需求则没有。对于货币需求者来说,重要的是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的高低而非货币数量的多寡,因此,他们更为关注实际货币需求;但在物价总水平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区分并研究名义货币需求对于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如何理解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需求动机的研究出发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 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 L 1 )。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 2 )。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 1 )与投机需求(L 2 )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入(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 1 =L 1 (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 2 =L 2 (I)。但是,当利率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可写成:L= L 1 (Y)+ L 2 (I),即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这两个因素决定。
4、 货币需求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 1)收入状况
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 2)信用的发达程度
( 3)市场利率
由于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购买生息资产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而减少了购买生息资产的欲望,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利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
( 4)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与货币需求量成正比。
( 5)预期、心理偏好 (主观因素)
第十章 货币供给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货币总量。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其中现金是由中央银行供给的,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货币是金融机构供给的,体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2、名义货币供给(Nominal 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通常以Ms表示。
3、实际货币供给(Real Money Supply)——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通常以Ms/p。
4、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5、贴现政策(Discount Policy)——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贴现率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
6、法定准备率(Legal Reserve Rate)—— 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7、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
8、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
策控制,并以之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货币供给?
①银行是货币供应的闸口
货币供给量是指财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总量,是一个存量。
在国民经济中,企业、财政部门(含行政单位)和居民个人都有经常的货币收支,如果暂时抛开向银行借款这一点,从总体上说都要量入为出。它(他)们一不能发行货币,二不能开空头支票,因此只能在现有货币供应总量范围内收支,不可能增加社会货币l供应总量。如果它(他)们的支出超过收入,必须向银行借款,而银行具有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②银行供应货币过程
银行在扩大货币供应中的作用,因商业银行(含专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不同性质而异。商业银行的作用在于:在实行独立经营和允许多存多贷的条件下,如果贷款以转账方式进行,则通过多存多贷、多贷多存的反复进行过程,由此派生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量,从而扩大货币供应;但这种派生能力受存款准备率和提取现金率等的制约,呈递减趋势。中国人民银行的作用在于:通过发行货币、调整存款准备率以及向商业银行贷款,以增加商业银行可使用的货币资金数量,从而扩张其派生能力,更多地扩大货币供应。
③制约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银行在技术上具有上述扩张货币供应的能力,但实际能供应多少不完全取决于银行,还受企业需要贷款的程度和居民持有现金的比率状况制约,而这些又由社会再生产是否顺利、资金盈利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化诸因素,即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诸因素所决定。
2、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所谓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