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 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二二 总分 、选择题
1. A. B. C. D.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2. A. B. C. D.
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 开始增多,昭帝君主专制的加强 儒学地位的提升 中央集权的强化 政治中心的转移
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 出汉代
3. A. B. C. D.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 汉中期淡出历史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4.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
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D.
消灭异端学说 繁荣学术文化
5.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 结果误伤了父
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 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B. C. D.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6.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 心”,汉武帝以儒
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 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A. B. C. 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7. A. B. C. D.
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 理是因袭传统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 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 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的: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8. A. B. C. D.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 而不负刑事责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9. 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 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是 A. 人定胜天 B. 天人感应
C. 道法自然 D. 相生相克
10. 汉代 A. B. C. D.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 即所谓“与民
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 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11. A. B. C. D.
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 把儒家思想灌输法律走向儒家化
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儒法已合为一家
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这反映了当时
12. A. B. C. D.
与李斯比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经为指针,寻找到了与地主制经济、宗 法专制君主政体鼓吹“以吏为师” 倡导“儒法结合” 高举“崇儒更化” 抨击“无为而治”
比较相吻合的文化形态。”董仲舒“高明”在
二、连线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道德规范。董仲舒按阳尊阴卑理论,提出君臣、父子、夫 妇之间的主从关系,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朱熹进一步阐 释“君为臣纲”就是臣下对君主尽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关键; “父为子纲”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对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对兄的“悌”,孝悌是 子、弟的责任和使命。“夫为妻纲”的关键是“节”,它用于规范夫妻构成的家庭式人伦 关系,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极力贬斥夫丧改嫁的做法。“三纲”是“天理” 在人伦道德中的表现
——据徐广东《三纲五常的形成和确立》等整编
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三纲”之说的发展历程。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 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 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15.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
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 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 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 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16.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 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 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 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17.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
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 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 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请回答:
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1H 18^ rLR 只畧 fflB 由翻
SW
傭聘
第2题【答案】
【解析】 齐鲁地冈是儒学之乡r偉学之乡的 人受畫用也反映了偉学地位的提高,选虑符合題青的,正确j材料不涉及君壬专制力啜的问题‘选顷 A不符合题意,排臨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枳的问题「选项亡不符合题青,排除F材糾不涉更盹台中心辕 移冋廳选项坏符合题意.排臨故本题选乩
第3题【答案】
曼黠磁出历史舞台,选C是捋合題灣的,正臨力住产者大规
瓠 排哄 雪寂乏诒占?吿塔护扌加非背离了请诉击拾 严眄彳苻
而非羞冢「选项环符合題意」故本题选匚
鏑 致
制臆,斗塚:馆丹「击的是憚沫
第4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