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佚名
[摘要] 新课改下,教师不仅要有“预设”的能力,更要有对“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教材资源、误性资源、差异性资源、问题性资源、生活资源五方面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利用,以期能使教学过程变得丰富而灵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捕捉 利用 生成性资源是指数学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结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学生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些是非预设产生的,有些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巧妙利用生成出来有价值的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了,能给教师以广阔、自由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用心领悟,深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把教材激活,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21页第8题时,题目是要求学生量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四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
数,并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测量,纷纷发言。生1:我发现了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都相等;生2: 我发现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是180°,四边形内角的和是360°,五边形内角的和是540°,六边形内角的和是720°;生3:我发现图形每多一条边,都比前一个图形的内角和多180°。应该说,学生的发现非常棒,实现了本题的教学目标。但我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追问: 不用画图形,也不用测量度数,你能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吗?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前面的发现,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不成问题。进而我又提问:你能求出二十边形的内角和吗?这就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感到困难,稍等片刻后便提出可以一步步加180°,但太麻烦。我顺势引导: 是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图形的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上来,学生经过探讨终于发现:边数减2就是三角形的个数,再用180°乘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内角和。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探索规律的合理过程: 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一类问题—发现这类问题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不断激荡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实现了编者的意图。
二、珍视错误性资源,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理解数学知识 心理学家盖耶曾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由于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探究新知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解”“错例”“错说”等。面对这些错误,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轻易地判断对与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捧上,而是要珍视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的时,有这样一道习题:“美心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还剩几kg面粉?”本题
是小数除法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中有关算理的理解以及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再进行反馈交流。结果不出所料,很多学生通过竖式计算得到这样的计算结果:4÷0.32=12(个)……16(kg)。针对这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我并没有马上评价谁对谁错,而是把它作为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进而追问学生:“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很快地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方法一:余数16比除数0.32大,说明答案是错误的;方法二:余数16比被除数4大,说明答案是错误的;方法三:通过验算,用除数乘商再加余数是否等于被除数,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在确认错误的基础上,我再引导观察竖式计算过程,结合算理开展分析与推理,找出正确的余数。即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100,虽然商不变,但余数是被除数乘以100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乘以100,正确的余数应该把16除以100得到0.16。我采取“将错就错”的策略巧妙地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光彩,让学生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求知过程中真正内化吸收所习得的知识。
三、把握差异性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形成数学技能 教育心理学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即使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教学中不应人为地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或过分的规范,而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同一问题纷纷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的情况,教师不应打压这种情况,而要把握时机、利用学生的争论来生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考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让学生们在这种思考的交锋中碰撞,在碰撞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形成数学技能,从而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