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虽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和这回各界做出长久的努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近几年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加以个人的理解,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影响的因素及解决策略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希望对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主要问题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 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体——— “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1]。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情感和心理上的 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情绪不稳定,性格孤僻怪异
留守儿童因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缺乏情感沟通的渠道,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性格产生重大影响。如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可见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必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2] 2、自卑、缺乏自信
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而自卑又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与人交往上的不自信。 3、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老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闹对立。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怀疑,他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距人于千里之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不良行为。
4、消极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消极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强、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自卑、寡言、悲观、孤僻;任性、脾气暴躁、情绪焦虑、态度冷漠、神经过敏等消极心理体验。有的还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对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满怨恨!这种心理上不正常的现象,陈广云将之称为“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3] 5、人际关系敏感
在学习生活中,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常常出现疑虑和困扰,由于没有及时排解和引导,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多数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不爱说话,冷淡拘谨,人际关系敏感。 6、怨恨父母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 父母无能耐, 才会出去打工挣钱, 对父母打工不理解, 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 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4]。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方面。 (一)家庭因素
1、亲子分离,缺乏交流,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在亲情体验上趋于冷淡,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缺乏同情心、有的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更突出;代养人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也存在很大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城乡差别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较大影响。[5] 2、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不正确
隔代扶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 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6]。祖辈带孩子在家,要不太溺爱,要不除了吃饭什么也管不了,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一样重要,造成孩子有心里话没处说,说了也没人理,长此以往就变得孤僻,不善与别人交流;同时,忽视了家长的职责,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二)学校因素
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 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困扰孩
子健康成长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深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1、
学校教育缺位,缺少人文关怀
大多数学校注重升学率,这迫使老师为提高升学率,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心理需求。 2、
学校有心无力
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也随之导致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大。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层面
1、改善家庭环境,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系
家长应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认识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