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优质文档】高考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

永兴一种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写

教学目的: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常见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能分析一篇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教学进程:

一、 文学作品的体裁:

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四种: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就散文和小说而言。

(一)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

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 散文的“散”本来是指“不押韵”、“非骈偶”而言。但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散漫随意”,也未尝不切合散文的本性。这种散漫随意表现在题材上,就是散文的选材自由。

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散文的“散”还可以看做对散文的表现方式的灵活性的概括。

(二)散文也有多种分类方法,一般根据作品内容的性质及其表现方式,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1.记叙性散文,一般简称为“记叙文”或“叙事文”。它是一种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

2.抒情散文是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它往往通过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直接抒发情怀,也常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造成优美的意境。这类散文一般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明代文学家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现代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茶花赋》等,都是优秀的抒情散文。

3.议论性散文是指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或事件发表议论,指明其特点,揭示其本质,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等。

(三)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有:

1.以虚构的叙事达到对生活的逼真再现。 2.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散文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二)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点面结合则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三)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把深山密林的那种寂静表现了

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四)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五)衬托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六)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八)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九)比喻象征:“比喻”即“打比方”,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仍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鲁迅笔下的过客形象,象征着上下求索,坚持前进的韧性战斗精神,是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也具有象征意义。

(十)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现实的不满或批评。

(十一)卒章显志 :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二)承上启下 :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十三)想象联想:指作者由此及彼将相似的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想象。 三、练习:阅读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废园外

巴 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

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 文中多次写到“红色的花”盛开、“欣欣向荣的绿叶”盖满园子,写这些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就全文来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写繁花绿叶是为了用旺盛的生命去反衬死去的年轻的生命,运用的是以乐写哀的反衬的手法。

2. 文章交错写惨剧和眼前的倒塌的楼房,还有“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些地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惨剧是以前发生的事情,是通过回忆写出来的,“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也是耳边响起的声音,这些都是虚写,只有眼前的倒塌的楼房才是实景。这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这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花不会叹息,花是惨剧的见证人。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衬托的手法,用花的摇曳反衬死者的长眠不醒。

4.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这句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里强调的是年轻的面颜,这年轻的面颜却永远消失了。因为是年

【优质文档】高考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

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现手法教案永兴一种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写教学目的:复习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能分析一篇散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教学进程:一、文学作品的体裁: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四种: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一般是就散文和小说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uwpi5h5a29s4tl8lgrm6o2vt5lzqa00ct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