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宁波旅游政务网)
◆宁波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宁波旅游业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
一是“十五”规划提前完成,旅游大市业已建成,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自1998年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1.5%,已提前完成《宁波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和2024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规划目标,于2004年提前一年建成“旅游大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9.51%,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宁波旅游业在浙江的总体实力仅次于杭州,已成为浙东旅游中心,并正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
二是经济实力雄厚,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宁波市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到位,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综合竞争力强,地方财政、民营资本殷实,人民消费需求层次与总量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宁波已经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总量扩张、质量提升、更加活跃、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宁波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势后劲。
三是发展理念超前,合力兴旅氛围形成。
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经济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新概念,并形成了高度重视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决策共识。随着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科学兴旅、城市营销战略的有效实施,合力兴旅、科学兴旅的战略氛围日渐形成,旅游业的联动功能得到了普遍认可。特别是“大旅游”、“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大管理”的理念,受到了国内旅游业同行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四是市场运作能力强,旅游精品不断涌现。
宁波的整体经营环境和企业创新力是宁波旅游效益与活力的灵魂。旅游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已经引起民营资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宁波走出了一条利用“民资、民力、民智”发展旅游业的新路子。与全国其它地区横向比较,宁波人市场敏感度高,开发经营创新性强,善于挖掘产品细节,打造旅游精品,已初步形成一批复合型旅游产品,并沉淀出了几种可资借鉴的旅游业发展运作模式。如,溪口模式、东钱湖模式、慈城模式、滕头模式等。
五是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文化底蕴深厚。
宁波地处资源丰沛区,人文类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类资源互补性较强,多项资源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优良级资源多,资源空间组合理想,综合资源品质高,开发潜力较大。无论是开发生态、文化类观光产品,还是培育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产品,都有充分的资源支撑。宁波还拥有群星荟萃的海洋文化、河姆渡文化、儒商文化、浙东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梁祝文化、美食文化、藏书文化、徐福文化、徐霞客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宁波旅游持久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是交通能级大提升,区位优势凸显。
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坐拥高品位的复合型旅游资源,依托长三角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及我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东连普陀、西接杭州、南通雁荡、北倚上海,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以“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为骨架,铁、公、空、水立体并进的现代化大交通格局,旅游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杭州湾跨海大桥
工程、陆桥连岛工程、甬舟港口一体化等大项目的推进,将使宁波成为区域网络枢纽中心。这些都为宁波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和杭州休博会等机遇,加快宁波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宁波旅游业的发展背景颇具个性,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宁波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在其它强势产业的夹缝中拓展一片天地,将大旅游理念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善于发掘、整合、放大各产业的边际效应,借助经济社会及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促进旅游,同时通过优质高速发展旅游,拉长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提升区域能级和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反过来又促进旅游业的提升。这种发展道路的具体特征表现如下:
1、深化政府主导下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的新路子,积极探索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在快速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一种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旅游,将旅游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最大限度放大到国民经济和区域合作体系中,实现旅游综合带动效应的新模式和新典范。
2、通过旅游产业强力助推,充分整合、提升城市、产业、社会等各方资源,加速产业融合,实现综合拉动,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3、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强调资源、资金、智慧、制度的有机结合,建立“创优”长效机制,“要牌子更要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生态为本、文化为魂、资本运作、产业联动、区域竞合、城市营销、多方参与、合力推进方式,推动旅游经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质的提高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全面增强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业优质、高速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宁波旅游还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星星多、月亮(重量级景区)少;国际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于国内旅游;城市旅游功能有待完善和提升;国际宣传不足;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待进一步鲜明;旅游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战略布局、旅游产品结构及产品设计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与优化;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宁波发展旅游的重大意义
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生态建设,促进市容市貌、环境美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全面推进“六大联动”。
发展旅游业,如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扩大城乡人员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推进城乡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在“推进产业联动”中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江湖城港桥海山的资源整合,有利于把山区、海洋等目前利用率较低的旅游资源全面有效地整合起来,在“促进港桥海联动”中大有作为;发展国际旅游,有利于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友谊,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为“请进来”、“走出去”搭建了一个巨大舞台,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在“推进内外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可以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国土资源,并与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保持一致,在“推进生产生活生态联动”方面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就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动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中大有可为。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功能和城市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旅游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开放度,进而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
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到2007年宁波建成更加富裕、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4年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发展物质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旅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有利于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进产业现代化,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旅游发展与居民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人民的福祉;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宁波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目标,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部署,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把转变增长方式与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依据“以人为本”、“最优体验”和“生态化”的理念,从规划入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创新体制机制,制订一个指引旅游业规模化、集约化、精品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增强宁波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
宁波旅游发展要与浙江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的战略定位相匹配,与宁波新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相符合,与宁波建设旅游强市的要求相适应,与宁波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依托宁波的发展条件,旅游业发展速度既要适度超前于本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和全国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也要适度超前于浙江省旅游发展的平均速度,适度超前于有竞争关系的旅游城市的发展速度。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坚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旅游产品对旅游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一个有极强吸引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3、注重价值提升的原则
深入挖掘宁波文脉、地脉,弘扬深厚文化底蕴,以有形资源为载体,以特色文化为灵魂,通过文化有效提升宁波旅游,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高品位化,并赋予宁波旅游独特的个性和竞争力,从而提升并实现宁波旅游所蕴涵的本体价值及高附加值。同时,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管理效益、人才效益和服务效益,从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生产力各要素出发,有效提升经济效益。
4、系统协调和整体优化的原则
旅游业是经济和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旅游规划不仅要协调系统内的有机联系,还要实现旅游业与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和整体优化。因此,规划必须与全省、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并充分考虑与相关部门、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提高和进步。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宁波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开发力度大,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尤为繁重。宁波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以山海湖港桥、江河泉林岛为特色的自然资源,悠久丰厚的人文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防止建设性破坏。
6、“国际接轨”的跃迁战略
立足国际视野,从人才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品牌国际化、客源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管理国际化等角度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促进由国内旅游名城向国际旅游名城的转型。充分利用宁波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开通航线、与15个国家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
一资源平台,增强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实现商贸与旅游的良好互动,营造国际化旅游环境,建立良好的国际化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三)战略思路
宁波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依托宁波的旅游资源条件和现有基础,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实施“区域联动”、“多元优化”、“产业融合”、“精品品牌”、“文化提升”、“国际接轨”六大战略,构筑“一核一廊两翼五圈”(1125)空间战略格局,通过“都市”、“海洋”、“文化”、“生态”四张名片统领旅游产品体系,成功确立“东方商埠·时尚水都——ALA(阿拉)宁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凝练、提升宁波旅游发展的模式。
(四)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宁波旅游发展的综合优势,实施旅游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实现产业发展经济目标,成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支撑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并逐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国内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以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
在注重量的适度快速扩张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质的提高。充分挖掘、整合、弘扬宁波的独特文化,展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六大联动”中的综合提升作用,实现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态建设、环境优美等社会目标。
(五)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05-2010年)
继续强化量的扩张,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型。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10亿元,保持、巩固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产业地位;初步建设成为旅游强市;创建全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进一步突出浙东旅游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与上海、杭州共同打造旅游“金三角”;逐步发展成为长三角独具都市、海洋、人文和生态魅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抓紧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积极融入环太平洋国际邮轮航线。
2、中期目标(2011-2015年)
保持旅游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着重进行质的提升。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地位,初步建成为长三角南翼中心旅游城市、环太平洋国际邮轮目的地和太平洋西岸知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3、远景目标(2016-2024年)
实现质的飞跃,全面完成旅游业的整体转型。到2024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600亿元,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强力支柱产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以都市、海洋、文化、生态有机交融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
(六)发展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加强与日韩“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相关国家的合作,与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全方位、多类型的区域合作,巩固甬台温舟旅游联合体,实施双一体化战略(“甬沪旅游一体化”、“甬舟旅游一体化”),构建“沪杭甬”旅游金三角,融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形成北融上海、东连舟山、西依杭绍、南引温台、西南联合金丽衢的区域合作格局。
2、“多元优化”的产品战略。
积极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实现由单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向观光型、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型;大力开发面向境外市场和高端市场的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宁波经济技术领先优势,强调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实现对旅游者需求的快速响应,确立独特竞争优势。
3、“产业融合”的产业战略。
充分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将旅游与其它产业、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无缝对接,实现与立体交通网络、与农林渔产业、与工商贸发展、与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建设的四个结合。在各大产业中融入旅游要素,主动与“沿湾、沿海、沿路”产业布局衔接,从纵向
与横向培育大旅游的产业链,找到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结合点,使旅游业切实成为宁波产业发展的粘合剂,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和地方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合力。
4、“精品品牌”的品质战略。
“品质”优先于“数量”,要从产品、服务、管理角度努力打造宁波旅游精品系列,塑造“东方商埠、时尚水都”旅游品牌。通过提供国际化的产品与服务,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化,整体提高宁波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更高的层次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求,引领长三角旅游新时尚,从而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建设。采用城市营销战略,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使效益最大化。
5、“文化提升”的内涵战略。
深度发掘顺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优秀地域文化,重点提升海洋文化 ◆宁波旅游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构想依据
宁波旅游业“十五”规划中提出了“一圈四带”总体布局,重点以交通为纽带,通过重点发展区域辐射拉动周边旅游发展,这从当时的交通格局、产业现状来看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经过五年高速发展,“一圈四带”辐射拉动效应已经充分体现,并以此为核心通过点轴向外动态扩张,形成五大特色片区(圈层),宁波中心城区的辐射效应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在宁波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区域交通能级大提升背景下,“一圈四带”格局已难以完全适应宁波旅游大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整合、延展、提升,从更高层面布局,推进宁波旅游大发展。
为此,在对市域旅游业发展现实基础、机遇及趋势全面判断基础上,根据宁波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禀赋特征,从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结合“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旅游产业全面升级的要求,充分考虑与上一轮旅游规划的衔接,合理对旅游业发展空间进行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重点发展轴向,并通过空间动态拓展轴向协调各片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二)空间布局:“多彩五圈”
在充分吸纳“一圈四带”精髓、丰富扩张和前瞻性延展的基础上,结合对宁波旅游发展现状与大势的分析,综合考虑宁波的地形地貌、城市发展历史脉络、城市总规、城市发展轴向、交通大格局、产业布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旅游现状等,总体构建“多彩五圈”,即空间上涵括整个宁波政区的五大旅游圈(旅游片区):环都市旅游圈、余慈人文旅游圈、四明人文山水旅游圈、南部温泉山水旅游圈、东部滨海旅游圈。其内涵如下:
1、 环都市旅游圈
片区特色:以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国际港口城市风情为主旋律,以都市文化、商帮文化、时尚文化为依托,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环都市休闲游憩区。
规划范围:覆盖宁波市六个区大部分及东钱湖。包括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江东区、海曙区、镇海区全境以及江北区大部(慈城、保国寺所在西部区域除外)、鄞州区大部、北仑区(东部区域除外)。
功能定位:以都市观光购物旅游、人文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为主体,以环都市山水观光休闲旅游、近郊工农业旅游为补充,融休闲娱乐、旅游商品制造、旅游集散、综合接待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圈。
空间组织:“一廊双核多点”。以三江口、东钱湖两个CRD(CRD,Center Recreational District游憩商务区)为核心,以姚江—三江口—甬江风情文化长廊为轴带,有机整合三江口、天一广场、老外滩、天一阁、月湖、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东钱湖、天童寺、阿育王寺、九龙湖度假区等多元特质景区,形成“购物海曙、美食江东、休闲江北、度假钱湖、会展新城”等个性鲜明的特色区块。
支撑项目:三江口都市商务游憩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含天童-育王宗教旅游区)、三江风情旅游带、梁祝爱情文化旅游区、老城隍庙风情街、月湖—天一阁文化休闲旅游区、东部新城商务会展旅游区、五龙潭风景区、招宝山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区、洪塘都市农业观光区、湾底农业观光休闲区。
2、 余慈人文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