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D.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2.提出期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C ) A.马斯洛 B.修茨 C.弗罗姆 D.韦纳
3.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 D ) A.顺应功能 B.认识功能 C.防御功能 D.调节功能
4.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B )
A.新近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型 D.优先效应
5.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不稳定的内在归因是(C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6.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B )
A.社会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尊重需要 7.纳粹匪徒盲目效忠、滥杀无辜,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属于( A ) A.服从 B.遵从 C.从众 D.同化
8.“知恩图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______的表现。( C ) A.社会价值观 B.伦理道德 C.回报规范 D.社会责任规范 9.人际交往中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人的______的互补。( C ) A.思维方式 B.价值观 C.个性 D.情感
10.鱼和熊掌想兼得引起的冲突,属于______型冲突。( .A ) A.接近-接近 B.回避-回避 C.接近-回避 D.双重接近-回避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 ) 2.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 3.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 )
4.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 ) 5.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 ) 6.消极的强化是指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对个体的刺激。( × ) 7.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遵从行为的发生。( √ ) 8.一般来说,增加情景模糊性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 √ ) 9.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 ) 10.权威解决法可以直接消除引起冲突的原因。(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个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对象)和(沟通内容)。 4.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 优先效应)和( 新近效应 )。 5.归因的理论化是从( 海德 )开始的,他提出了( 通俗心理学 )的理论来解释归因。 6.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 确定目标 )、( 选择目标 )和记录行为。 7.时尚现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化态度、装饰、(风度礼仪 )和( 生活行为 )。
8.利他行为中求助者的特点表现为:( 依赖性 )、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类似性 )和责任。 9.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 真诚 ),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10.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有两种,即(社会两难情景)和(囚徒两难情景)。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要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2.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我们所形成的过程。
3.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者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利用来影响答案,即被他加工面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
4.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5.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答: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有社会关系决定的。(1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任何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1分)
(2) 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1分) (3) 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1分) (4) 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1分) 2.简要评价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论是与霍曼斯的研究工作有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1分)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缺陷。(2分)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是有启发的。(2分) 3.简述自我实现过程中如何应用强化方式。
强化是指增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1分)在运用强化方式时,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加以强化。(2分)要更好地达到强化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①利用视觉和记号,②利用计划(2分) 4.简述遵从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个性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与人之所以会遵从是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具有会遵从的个性特征。(2分) (2)群体理论,这个理论注重群体施加于个人自身上的压力,一般来说群体对个体施予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自身的信息性压力,即提供有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的信息;另一种是来自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即如果个体不遵从的话群体所拥有的拒绝该个体的潜能。(3分)
5.简述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 影响自我暴露的相关因素有:
(1)回报和自我暴露,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2)喜欢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与喜欢也是密切相关的。(1分)
(3)社会赞同和自我暴露,获得对方赞同时自我暴露就比较多。(1分) (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非语言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暴露。(1分) (5)自我暴露的速度,自我暴露只有在恰当的速度下才能为人们所接受。(1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认知失调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光,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应用在以下一些领域:
(1)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会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因此,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2分)
(2)儿童教育。不足障碍研究表明,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洋党书咯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这启发我们,在儿童教育方面不能采取粗暴的、严厉威胁,甚至打骂的方法,否则起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转变儿童的消极态度,而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方法更为有效。同时,从诱导服从的研究中,当完成于原有态度相反的某一特定行为的诱因是较小的或较弱时,个体往往会体会到认知失调,表现出一种与行为相一致的态度。这在儿童教育中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3分)
(3) 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有希望相反的效果。因此,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假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从决策后失调来看,由于在两个相近的商品中选择,会产生购买后失调。减少失调的一种方法就是主动追求信息,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精明的厂商和商品推销员可以抓住这个时机(3分)
(4)决策。当一个人在数个被选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因此可以把策划和执行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