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社会心理学 笔记 未知教材 很全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答:暗示属于认识方面的影响,是单向的,由暗示者向受暗示者传播信息;感染是情绪上的,是双向的,个人情绪曼延到别人身上,别人的情绪反过来又加强这个情绪;模仿主要行为上与别人一致

模仿的社会意义?

答:模仿是人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历程。社会上大量的动作和规范,是人们赖以交往的行为基础,是在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中被理解和掌握的。

第3节小群体心理 1、群体凝聚力

答:一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愿望,是使人们聚集在一个群体里的情感,是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里的合力。

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答:一般来讲,群体的凝聚力同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亲密友好,彼此越喜欢,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越高。因此,通过对一个群体内成员间人际关系的测量,便可确定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人际关系的测量通常采用莫雷诺的社交测量法。此外团体凝聚力还可以用问卷来测量。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答:1)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吸弓。2)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一致。3)群体受到或面临损害、威胁或竞争时,会迫使群体成员自觉地团结起来,减少分歧,一致对外,以避免自已的群体遭受损失,这样就会增强凝聚力。4)群体的人数较少时,凝聚力较高。

2、群体的领导 领导的概念

答:领导的中心作用是社会影响。领导者是对群体行为和群体信仰影响最大的人,他是发布命令、作出决定、解决成员间纠纷、提供鼓励、为人榜样、走在群体活动前列的人。

领导的条件

答:1)外在因素:a)任命b)交流信息量C)交流信息网 2)个人因素:a )言语活动水平 b)地位 c)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

领导的类型

答:1)民主型2)专制型 3)放任型 3、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概念及意义

答:群体决策的概念:群体成员开会共同讨论决定的问题就

意义:1)能提高执行决定的效果 2)能够满足成员自尊、民主、成就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对工作的兴趣和满意程度 3)在决策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成员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增强了执行群体决策的责任感,提高了执行决策的效率。

第四,能够提高策略的品质。第五,有助于成员的彼此了解,增强群体凝聚力,特别是有助于领导与下属的分歧与矛盾的消除。

群体决策的形式

答:群体决策的主要形式:开会讨论协商是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大脑风暴法、虚设群体术

大脑风暴法:美国心理学家奥斯邦50年代提出,主张:做出群体决策之前,鼓励成员畅所欲言,尽可能多和快的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制定了四个原则:1)不得批评。2)欢迎畅所欲言。3)欢迎多提出办法。4)鼓励融合改进。特点:开始阶段鼓励成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期对不同意见加以分析,进行选则,做出决定。

虚拟群体术:特点:开始阶段群体成员都是独立地提出并分别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见。然后,成员轮流地说出自己的办法,最后开始讨论,进行评价,最后决策。 二者共同点:通过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意识,使决策更有创造性。

影响群体决策的条件

答:1)群体的人数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成员的地位 4)群体成员的个人特点

4、群体思维 答:群体成员都有获得一致意见的强烈动机,以至于失去了对其他可供选择方案的客观评价的能力,因此使群体在认识上产生偏见。从而使群体做出错误的决策

导致决策错误的群体思维的八种表现:1)团体使人产生一种无懈可击的不可能犯错误的错觉2)群体通过集体将已作出的决定合理化,忽视外来挑战3)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4)对于对手的看法刻版化5)从众压力6)自我压仰7)统一错觉8)思维警卫,即群体决策形成后,某些成员会扣留那些不利于群体决议和信息与资料,或者或限制成员提出不同意见

第三章 第1节从众 1、从众概述 什么叫从众?

答: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动作、信仰及行为上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现象的实现研究

答:谢里夫的研究(游动错觉)、阿希的实验、柯瑞奇菲尔德的实验 2、从众的原因: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分为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信息压力:指他人提供的意见、信息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规范压力:群体规范,特别是有关的奖惩措施对群体成员的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共同的行为准则。

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的区别:受到信息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心甘情愿的,因为自己不能确定,只有依靠他人的信息做依据,受到规范压力而从众时,往往是行为上遵从但心里并不情愿,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对错,只是出于偏离的恐惧不得不从众。

3、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方面:a)群体的规模(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是否从众有重要的影响)b)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强,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感越强,对群体规模和群体标准也就越容易出现从众倾向)c)群体意见的一致性(一致性低,会降低个体的从众量)d)权威人士的影响

2)情景方面

答:a)刺激的模糊性(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的清晰或模糊程度是很重要的,越模糊的刺激,个体从众的可能性越大) b)反应的匿名性 c) 承诺感(个人对自己最初的判断或意见是否作出承诺,对以后的从众行为为有一定的影响)

承诺:是指一旦一个人事先把自己的意见表述出来,那么,他对自己所说的话就要有一定的责任感和约束力,使他以后不能轻易改变意见,即“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或“一诺千金”

3)个人方面

答:a)性别(女性比男性从众性强) b) 知识经验(个人对刺激对象了解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就越强,个体就越不容易从众) c) 地位(个体在群体的地位对从众行为有一定影响,当个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时,他就越不容易从众) d)个性特征(个人的一些个性特征如智力、自信心、社会赞誉需要对从众行为影响。一般智力越低,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从众。而社会赞誉需要高的人也容易从众)

4)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表现出程度不同的从众行为。

第2节 服从 1、服从概述 1)什么叫服从?

答:指个按照群体规范、社会要求或群体领导的命令而行动。服从是在外界压力影响下而发生的

服从的现实生活意义 答:服从能够保证群体目标的实现,对领导和规范的服从,可以使成员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一切行动听指挥”。个人在社会中又总是隶属于一定的群体,在群体中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服从群体规范,就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违反了这些群体规范就会受到惩罚,损害个体利益。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也能够保证群体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不服从而引起的冲突。

服从与从众的区别?

答:都是由压力引起行为。但是二者有区别。服从是被动的,是在别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是无条件的,因此有时候伴随有不满、不情愿等是否性的情绪,而从众往往是主动的,是有人直接命令或要求你怎样做

2)关于服从的实验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勒格拉姆进行的)

2、获得服从的方法

答:获得服从的常用方法是说服、劝导、忠告。

其他导致服从的方法:1)实施奖惩(一般来说,奖惩越重,导致的服从行为的量也就越大。为了导致服从,奖惩比惩罚更有效。另外,惩罚过多,过重还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易引起逆反心理或对抗心理,结果可能导致的是表面的服从,而并非真正的服从) 2)给予关心(一个人感到自己受到特别的关怀和照顾,他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会导致更多的服从,给予关心是增强服从的重要方法)3)提供榜样 (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也可以导致人们产生服从行为)4)逐步提要求(命令地发出者逐步提出要求,会增强服从行为,它有逐步升级和逐步降级两种方式)

逐步升级:在预料到某一重大要求的提出可能不被接受,难以使人服从的时候,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到较小的要求被接受、被照办之后,在提出较大的要求。

逐步降级:先提大的要求,然后再提出小的要求,与仅仅提出小的要求相比,可以大大提高对小要求的服从性。

3、制约服从的条件 1)命令的发出者方面

答:a) 权威性(具有权威性的人命令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做出服从行为,反之,则会“虽令不行”。 b)喜欢(命令、要求提出如果被执行这一要求的人所喜欢,那么,产生服从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c)监督(命令出发者是否在监督命令的执行情况,对服从行为有很大影响)

2)执行命令者方面

答:a)道德水平 b)情绪状态 c)文化背景

第3节

1、社会促进

1)什么叫社会促进?

答:个人的活动效率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在旁观而提高,称为社会促进或者会助长。

社会促进两种:共同活动效应—同他人共同活动时,活动效率的提高。观众效益—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的提高。 社会抑制(社会干扰):由于他人在场或同时参加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2)社会促进产生原因

答:a)内驱力唤起 (这一理论是由扎琼克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他人在场能够增强一个人的驱动或动力) b) 评价顾虑 c) 分心 思想的扩展是分心—冲突模型(1986),两种基本倾向间的冲突:(1)注意观众;(2)注意任务。

2、社会堕化 1)社会堕化概述

答:由于他人的参加,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下降,也就是说在群体中有人有意偷懒的现象 2) 社会惰化产生的原因

答:社会评价是社会惰化的一个关键因素,社会惰化很少出现在复杂的任务中,当一项任务很难或是具有挑战性时,个体很少松懈。 3)社会惰化的跨文化研究

第4节 去个性化 1、什么叫去个性化

答:群体成员失去自我意识,失去被别人评价的顾虑,失去个体感,而淹没在群体,群众之中就叫去个性化、无个性化

2、去个性化的实验研究(去个性化研究,最早可以看见到的是法国社会学家黎朋于1896年著《论群众》提出的个人在群众失去个体意识) 3、去个性化研究意义 答:去个性化的研究为解释暴力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找到一条途径。去个性化是一切不道德行为、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发生的条件之一。

第5节 冒险迁移 1、什么叫冒险迁移 答:人们在群体条件下作出的选择比个人单独作出的选择是更加冒险的。这种群体增强个人冒险行为的倾向就叫做冒险倾向。 2、冒险迁移的原因

为什么个人在群体里冒险倾向就会增强?

答:a)责任分散(群体意识是冒险迁移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会感到自己是在群体之中,这种群体感的以及相伴的责任感的扩散是产生冒险迁移的关键要素。) b) 文化价值观 (冒险迁移的产生与鼓励冒险精神的文化价值有密切关系)

第四章

第1节 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

答:指人与人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交往是人与人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人在觉醒时大约有70%的时间用于这样或那样的交往过程中。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2、人际交往的种类

1)言语交往与非言语交往

言语交往:是以言语为在信息载体的交往,包括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非言语交往:以语言之外的载体进行的交往,主要是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 2)口头交往与书面交往

口头交往:指以说话的方式进行的交往。 书面交往:指用书写的方式进行的交往 3)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单向交往:指发出信息者只是发出信息,接受信息者只是接收信息而不发出反馈信息 双向交往:指双方互为发出信息者和信息接收者,即双方在交往中的地位不断变换 4)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

正式交往:指在一定组织系统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正式沟通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非正式交往:是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5)上行交往、平行交往、下行交往

上行交往:组织中的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的交往。平行交往:组织中身份与地位相仿这之间横向沟通,在平行群体及个人之间的交往,平行沟通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加强成员间的感情和团体凝聚力。 下行交往:指组织中地位较高的上级主动向地位较低的夏季传达政策、工作目标、制度、规则等。

6)人际交往的沟通网络 (根据群体内人们交往的途径可把人际交往分成不同的沟通网络,沟通网络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巴维特提出了,他设计四种沟通网络即环式、轮式、Y式和链式

3、人际交往的意义

答:1)消除孤独感,满足个体交往的心理需要 (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人际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要求)

孤独也有不同的种类:一种是想方设法逃避的孤独,一种是人们自己想要的孤独 2)增加幸福感,具有心理保健功能

3)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知识经验,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提供介质(人际交往是人

6us3o24qwd4i6jo0x0g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