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姓名:吴有檬
年纪:2011级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业:环境工程
摘要: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即(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关键词:物质 意识 辩证 决定 哲学 实事求是 正文:
一 对于物质、意识概念的理解
物质含义: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指明了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这一概念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说明它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都存在着。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首先,明确物质概念的外延是除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其内涵应从万事万物总和中抽象概括,可以概括出万事万物有许多共同性,如都包含矛盾,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等等。而诸多共同性中,为什么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呢?这就需要把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比较,其结果只有这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即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 物质的可知性:物质并非神秘的怪物,人们可以通过感觉感知,进而通过抽象思维来认识它,因此说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永恒的、不灭的,也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这一共同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属性,它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们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 明确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哲学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漫长的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劳动促进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劳动促使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如果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是不可能形成意识的。例如,“狼孩”、“猪孩”,还有一些离开人群到深山老林生活的人,也逐渐丧失了部分语言功能。 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没有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那么有了人脑时候就会主动产生意识呢?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本身不可能主动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不决定于人脑,而是来自外部世界。有被反映的东西才能构成反映。人脑要产生意识,首先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由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然后经过头脑加工,在大脑中形成主观映象,这就是意识。
注意:“反映”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映象,就和镜子里面反照出来的映象也不是事物本身一样,当然了,人脑的反映不能等同于镜子的机械的反映,人脑对事物的反映不是对事物简单的反照,而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得来的。所以,事物是客观实在的,而意识
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科学含义我们也得知,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二 原理及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主义。 三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明,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地位不同,不能把它们并列起来,等量齐观。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原理在方法论上的要求是: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号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自然科学证明:各个天体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生物是非生命物质变化发展来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其次,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的意识论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的利用自然物,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只能根据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以上说明人们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都不会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它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四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 一方面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都是正确的意识,也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客观原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原因: 一是立场不同: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历史上的“不可知论”、“怀疑论”的谬误西方哲学历史上以休谟、康德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客观事物是不可认识的,科学知识是不可靠的,人得意识不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忽视了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段提高的,它会导致人们消极的放弃认识世界的主观努力,从而不能积极有效的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且这种观点经过实践证明也是错误的。经过漫长发展,我们人类已经认识了众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并深刻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从低级想高级发展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扩展、不断加深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认识的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人的认识是有差别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