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29.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30.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31.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3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33.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34.实物直观:是在感知实际实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35.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以形成感知表象。
36.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
精品文档
3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38.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9.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0.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2.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3.注意的分散:注意不稳定的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44.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45.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4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48.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49.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50.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1.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运动记忆。
52.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53.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会议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54.程序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生活常识。
55.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56.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识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57.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58.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59.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之为逻辑记忆或理解记忆。
60.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
61.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地回忆或再认。
62.系列位置效应: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 63.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64.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65.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66.舌尖现象: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
67.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出来时,仍能认识的
.
精品文档
心理过程。
68.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69.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困难的有意回忆。
70.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71.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72.工作记忆: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
73.组块:指若干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74.机械复述:是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
75.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76.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77.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时间的记忆。
78.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79.表象编码:是指以空间的平行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储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80.语义编码:是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的方式来表征信息,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
8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2.直观动作思维:是以实际行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83.具体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84.抽象逻辑思维:是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
85.上升性思维:是从个别的事实和经验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概括出具有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性的思维。
86.求解性思维:是寻求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思维。
87.决策性思维:是对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予以估计并从中选择最理想解决方案的思维。 88.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89.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90.分析思维:是遵循着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思维。
9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92.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9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94.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或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95.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96.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97.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98.比较:是指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