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 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二――五)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1)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2)改造提升制造业。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4)加快发展服务业。
(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7)发展海洋经济。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21)加强城镇化管理。
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七)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0)建设人才强国。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八)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
(31)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3)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38)推进文化创新。
(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0)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45)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保障: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2)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5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54)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55)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56)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
亮点: 四个凸显
凸显扩大内需:挖掘、释放城乡居民内需潜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转移支付,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使居民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
凸显社会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建设,也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建设。这就需要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其重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和健全保障。对于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对于社会保障,
2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在层次上基本层次、企业补充层次、商业保险层次。关注点:一是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二是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凸显城镇化。在布局上,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强化城镇化管理,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房地产 四化
以海(海洋经济)陆、空(信息技术)为域,强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服务业纳入产业体系之中。
弱化GDP指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7.5%) 深化改革开放
细化文化,提升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税收对收入的调节作用。
1 关键词:住房调控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建议】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建议》中有关房产政策的表述,与今年房产调控的方向和基调一致。预计“十二五”将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化和延续。
《建议》中提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发出新的信号,过去的政策专门强调保障房力度,现在专门提出住房供给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不符合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多数城市可能会将廉租房、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主体,经适房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根据《建议》分析,未来五年将通过供应的角度来调节房地产市场:可加大住房用地供给,对存量资源进行盘活,整治开发企业囤地现象。
房产税在“十二五”期间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现实。虽然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征收,但会是在部分城市试点。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 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
3
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2 关键词:城镇化 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建议】
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非常必要,也需要有更详细的配套政策。
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不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事情,大城市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应解决他们安家落户的问题,也应解决户籍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城市化。当然,对个别人口已经太多的超大城市,落户条件可以从严掌握。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把户籍管理制度废除掉,仍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来城市化的一个作用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节约土地资源。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合理占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因此,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城市面积,保证必要的人口密度。 3 关键词:收入分配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建议】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解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来看,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要比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快,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速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甚至逐年下降。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一定难度,这需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报酬怎么提高?低收入群体怎么提高收入?收入如何再分配?这些都需要努力。
现在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长,才有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总之,只有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才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指导思想,十二五主题为“科学发展” 【建议】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4
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解读】 分析人士指出,“科学发展”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题,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它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该表述意义重大,它贯通了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关键词: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
【建议】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解读】 “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指出,这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关键词:财税改革,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建议】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早在去年3月份就向媒体表示,环保部已与财政部等部委就开征环境税的具体相关细节进行磋商。张力军表示,目前我国只有排污费,但由于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还不到治污投入的20%,导致环境资源的廉价使用,环境持续恶化,开征环境税无疑能极大地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压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认为,环境税除了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外,完善环境税对中国的税制建设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他还表示,开征环境税也能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本报记者 张静 关键词:全面改革,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
【建议】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
5
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有必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这些来自实践、符合规律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农地征用,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
【建议】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说,按照现行的规定,征地的主要问题是,把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主要是给农民补偿不足,而农民失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如果地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损害。暴力征地、暴力拆迁根源就在这里。”严金明说,在征地过程中,一般法律规定是要用于公共利益才能去征地,但是实际上,建设用地也走的是征地这条路,这样农民获得的很少,大部分收益被政府或者开发商拿走了,所以,征地主要要维护农民权益。
“科学发展”首次以主题形式纳入中国新五年规划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作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又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新论断;“科学发展”则是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理论”作出的新的升华。“该表述意义重大,它贯通了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于2003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建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个更加一个促进”就是围绕“科学发展”展开的具体内容和实现路径。
“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但其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更加严峻,必须竭力避免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的“中等收入陷阱”。 分析人士指出,科学发展如果能渗透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解决遇到和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将会变得不再棘手,整个中国的面貌将随之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扩大内需”首次在中国新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成章 这表明中国将“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着眼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平
6
衡拉动中国经济,更着眼于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其中第二个部分题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间,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比重。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
“扩大内需”单独成章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
中国强调扩大内需战略还有国际因素考量。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中国不能再过度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张晓晶说。
《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作为中国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一成,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连年下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均GDP增长。收入水平严重制约了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大。
“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说。
《建议》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9月在第五届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
“未来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主要特征就是降低食品等生存消费的比重,提高家庭设备、通讯交通、文化娱乐等发展和享受消费的比重,从而大幅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夏业良说。 《建议》提出,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目前中国依然处于“消费抑制阶段”,即经济高增长、居民高储蓄和低消费共存。只有消除了抑制消费的因素,居民最终消费的潜力才可能得到释放。
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在扩大内需方面采取的措施应包括:普遍较快提升居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渐完善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等。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调低、扩中、限高”的收入分配调整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此外还应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他们的消费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5756元。 收入增长有效推动了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升级换代。家电、交通和通讯类产品的消费已向农村居民普及。
未来五年,应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减轻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负担。
《建议》提出,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7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已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去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基金2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超过1.2亿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总参保人数已超过12亿人,总体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省份已建立了工伤保险储备金制度。
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涉及一系列的利益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包括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限制高管收入,缩小行业差距;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增加职工工资等。
《建议》还提出,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今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 分析人士指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鼓励的投资方向,这将鼓励提高投资质量,将资金投到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的领域中去。(记者查文晔 刘欢 李建平)
“两个同步”体现高要求 国强更要民富
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一提法写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中,格外令人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着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这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两个同步’的要求很高,表明未来五年我国将从追求‘国富’转向更加追求‘民富’。这既符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宗旨,也从原则上回答了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将为下一步我国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方案提供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约10%的速度增长,使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百姓收入不断增长,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成为社会各界的新期待。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着重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迟福林认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长要和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要和财政收入状况相一致。“这里既有一个如何通过初次分配较快提高居民收入的问题,也有一个通过再分配解决居民收入增长的问题。”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是要防止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表明,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来看,1992年至2007年,我国政府部门收入增长了9.36倍,企业部门收入增长了10.36倍,居民收入增长了7.66倍。但这其中的政府收入没有包括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各种非预算收入,政府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要比统计数据更大。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如果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关系不理顺,将不利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现。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可以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迟福林说,“十
8
二五”期间能否实现“两个同步”,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说,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占40%左右,而国际上很多国家这一比重都达到60%。提高我国劳动者报酬非常迫切。
庄健指出,脱离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劳动报酬增长,企业竞争力会受到损害,并可能通过成本传导推动通货膨胀。劳动报酬增长应当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统筹协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至2007年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3倍,而同期全部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仅提高0.83倍。 迟福林认为,劳动报酬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手段使劳动报酬增长水平和企业利润增长同步,另一方面,政府要解决市场、企业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强调,“两个同步”的提出,体现了对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这要求加快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包括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内的收入分配基础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等。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光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体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这表明十七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报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内容: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许光建说:“这些提法在之前的重要会议上也都有论述,但是五中全会的论述最为全面系统,构建起了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从中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对民生的高度重视,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期盼。”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这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
“十二五”期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政府的着力点在哪里呢?许光建认为,首先就是要继续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他说:“这个问题现在比较突出,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使在某些大城市,内部各个区县之间的公共服务水
9
平差距也较大。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应当是今后几年发展的重头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表示:“当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受访专家均表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专家提出,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外需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沿海部分地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光建认为,这种情况反映出我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偏大,更反映出国内市场开发不够,因此产生了国民经济内外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要发挥消费的作用,就必须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因为没有民生的进一步完善,国内消费需求很难持续扩大。”他指出。
朱国仁表示:“在目前和今后几年,可以预期,随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种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受访专家表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国内各种体制因素,目前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较大,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不断提高低收入居民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再有一个,十二五规划实际上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广大的电视观众面前栩栩展开。从八天以前我们看到4000字五中全会的公报,到现在能够看到19000字规划的建议,再到明年3月,全国两会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概有5、6万字的篇幅,每个写规划的专家都会觉得,惜字如金,能用100字说清楚的这一段就不能用200字,但是所有的问题加在一起这个篇幅又很长,大家只要抓住这个规划的主线和重要的表述,也就读懂了全文。主线是什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描述分散在刚才我们看到的,11个部分当中每一个章节当中。
老百姓看这个规划建议更多的会考虑,对自身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十二五期间,怎么来推进收入分配的改革,大家就非常关心。大家都说未来的五年,我们从追求国富要转向追求民富。所以对居民收入的增长都非常关心,我想新的规划建议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呢?首先,提高收入分配这方面改革的力度,恐怕并不仅仅是简单由政府来多发钱。规划建议给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个,还是要努力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有了工作干,有了就业,才有了更多的收入。 第二个,是要政府提供更丰富,更多项的发展,这样基层的公共服务,为大家提供更好的社保,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条件。
第三个,要通过改革更好的规范收入分配的秩序,来调整高收入。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之间都进行有效调节。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既是要理性对待,同时又要系统推进它的改革攻坚。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建议指出,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同时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实
10
施“走出去”。
建议称,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等。
建议强调,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财金改革领域,建议提出要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改革与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翼。就开放而言,建议提出,适应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消费将居“三驾马车”之首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此外,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 《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建议】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来看,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要比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快,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速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甚至逐年下降。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一定难度,这需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报酬怎么提高?低收入群体怎么提高收入?收入如何再分配?这些都需要努力。
11
现在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长,才有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总之,只有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才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改造提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这实质上符合中国的现状,也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设想不谋而合。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小城市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建议》强调,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建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
12
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重科教 人才强国不是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7日晚浮出水面。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 就在此前公布三个月前,新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四个多月前,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面世;四年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出台。
这一系列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讲“创新”要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特殊创新力的人,才能引领各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解决,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型人才”必然成为国家战略。 “建议”也明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数字可证中国已成为人力资源大国:2009年,全国共有在校生2.6亿人,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以下。全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2979万。但要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则要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达到85%以上,高等教育普及达到40%以上。
而要实现有创新能力的人数呈规模效应的“人才强国”,远非几个文件所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对“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珍视。今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及附属中学时谆谆告诫教育者“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显示出中南海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 同样的困扰也存在于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无破解良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而这注定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求索过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现在讲“创新”好像是个很时髦的词,其实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讲中国缺乏创新就是缺乏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技术,而是要从教育基层的点点滴滴做起。
教育部日前下令要求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议”时,强调“使横跨十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头一个五年圆满完成既定任务”,而这要求“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着力提高教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能力”。
13
广州日报:您认为,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有哪些新的亮点? 辛鸣: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其一、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十一五”再至“十二五”,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根本指针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始终。此前,有人曾对“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进行炒作,但实际上,这没有必要,因为它的内涵并没有超出科学发展。
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发展战略前后衔接。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强调转变发展经济方式的要求一直未变,只是在进入“十二五”之际,我们更加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快步伐,因此特意加上“加快”两字。
其三,发展任务不断拓展。一些人认为,“十一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建议如“孪生姐妹”一样相似。但两者不同在于发展任务进一步拓宽。此次规划建议中将扩大内需作为重中之重来提,这在过去是从未有过的。此外,把对新兴产业的重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重视培养新兴产业,就是因为,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意味着老旧产业的关停并转,如果没有新产业及时跟上,就会出现产业空白,引发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因此,要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新产业作为支撑。
其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也在进一步提高,如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最低生活保障指标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汪玉凯:“十二五”可说是个转折点。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未来,我们将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过去更多强调强国,未来将更强调富民。此外,“十二五”期间将更强调未来经济增长要和老百姓收入保持同步,这也是一个重大思路调整。“十二五”规划建议,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启动内需除了是扩大再生产外,也是在强调购买能力和消费需求,这些都需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更多老百姓有更高购买力,才能实现富民战略,拉动内需,使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向由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
适度放缓增速是好事
广州日报:除此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变化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辛鸣: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在于,应该将关注经济发展的速度“平稳较快”与居民收入的“普遍较快增长”对应来看,对于“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而言,基本要求是“一慢一快”。
所谓“一慢”是指发展速度要慢下来,这个“慢”并不是马上降低经济增速,而是要求不要像过去那么快。但同时,又要把握好速度,太慢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说要“平稳较快”。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仍会保持8%至9%
14
的增速,对于我们要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言,经济增速只要达6.5%就行,因此,8%至9%的增速已绰绰有余。对我们而言,适度的放缓增速是件好事。
所谓“一快”是要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快增长”。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宽裕、更幸福的生活,而收入增加是过上更好生活的前提。“十二五”通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将会使这“一快”的实现有了可靠的保障。
汪玉凯:“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确立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始终。
另外,特别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确定了“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这个转折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改革的态度、力度和改革推进的程度。这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乃至事业单位的改革等等。这意味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的难度更大,意义也重大。
让地方政府有钱改善民生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收入分配扩大内需与中国未来转型发展的关系问题? 辛鸣:现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已不具新的爆发力。目前,我们的投资力度已过大,“十二五”要将更多的资金用到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就不可能把更多投资用于经济发展。同时,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也使得高出口日趋困难,扩大内需成为必然选择。
而且扩大了内需,老百姓生活会更幸福。内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要让老百姓有钱,就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各种要素分配中的比重,民众工资的增长要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 广州日报:很多人认为“十二五”对中国未来发展是转折点,具有深远意义,如何看待其规划建议对未来的指导意义?
辛鸣:中国从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已有10年。但不得不承认,这成就中有很大部分是通过数字显示的,是“总体”小康,是“平均”小康,是“片面”小康。而全面小康的真正内涵,是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让中国每个区域都能进入小康;不仅经济小康,还要政治与文化小康。要做到这一点显然不易,单纯靠过去那种片面强调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方法已没有意义,甚至还会制造障碍。我们要通过“十二五”的发展,让中国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都能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发展。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与制度安排,让科学发展真正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未
15
来发展的主题。“十二五”期间,就是要让科学发展真正贯穿始终,名副其实,不打折扣。
广州日报:经济转型,“加快”会成为重点关注。在“十二五”发展有什么措施保障它的实现?
辛鸣:加快是指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再拖,否则会出问题,但是如何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现实,需要一系列改革配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和缓慢的背后,除了发展模式问题,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制度和体制不太适应。我们的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只有通过卖地和搞工业才有钱花,只有把财税体制改了,让地方政府通过改善民生、保护环境都能有钱花,发展方式才可以转过来。(策划:谭敏 文及图整理:记者 赵琳琳)
“科学发展”首次以主题形式纳入中国新五年规划
“科学发展”在中国编制五年规划史上首次被明确为“主题”,贯穿其中、统领全篇。分析人士指出,“科学发展”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题,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它也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详细 “扩大内需”首次在中国新五年规划建议中单独成章 “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这表明中国将“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着眼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平衡拉动中国经济,更着眼于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详细
“两个同步”体现高要求 国强更要民富
《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一提法写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中,格外令人关注。“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着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这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详细 展望“民生工程”新目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详细
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实际上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广大的电视观众面前栩栩展开。从八天以前我们看到4000字五中全会的公报,到现在能够看到19000字规划的建议,再到明年3月,全国两会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大概有5、6万字的篇幅,每个写规划的专家都会觉得,惜字如金,能用100字说清楚的这一段就不能用200字,但是所有的问题加在一起这个篇幅又很长,大家只要抓住这个规划的主线和重要的表述,也就读懂了全文。主线是什么?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的描述分散在刚才我们看到的,11个部分当中每一个章节当中。>>>详细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亮点折射中国发展新“国计”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 建议强调加快改革攻坚步伐,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议指出,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同时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
16
快实施“走出去”。>>>详细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详细
消费将居“三驾马车”之首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详细 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详细 中小城市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详细 “十二五”规划重科教 人才强国不是梦
《建议》第七部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到1500字,22处讲“创新”,让人看到了执政党的孜孜以求。
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
【建议】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说,按照现行的规定,征地的主要问题是,把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主要是给农民补偿不足,而农民失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如果地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损害。暴力征地、暴力拆迁根源就在这里。”严金明说,在征地过程中,一般法律规定是要用于公共利益才能去征地,但是实际上,建设用地也走的是征地这条路,这样农民获得的很少,大部分收益被政府或者开发商拿走了,所以,征地主要要维护农民权益。(据新华社、新京报综合整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