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
薪资分配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摘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如何外部劳动市场约束下建立公平合理的员工薪资分配办法。本案例以YBTY公司为例,介绍企业如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处理薪酬分配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使之既能支持企业发展,又能较好地体现员工期望,从而加强薪酬分配的激励性。
关键词:企业薪资分配 薪资管理变革 薪资激励机制
YBTY公司作为中国制造业500强,已连续七年经济效益保持全国同行前列。YBTY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中薪酬分配机制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在YBTY公司的薪资分配制度变革中,如何处理资历与业绩的关系、固定与变动的关系、当期与未来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具有整体意义。这些关系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其地位和作用,需要动态处理。 1.资历与业绩的关系
1998年之前,公司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变革,但是薪酬分配机制没有根本变化。当时的员工薪资结构,仍然由传统的“四项工资”组成,即基本工资、年功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四者之中,基本工资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有没有绩
效,基本工资按时递增,能增不能减。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论资排辈”的心理习惯。后来虽然增加了岗位工资和技能工资,但所占比例很小,对于员工来说意义不大。在这样的分配体系下,人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为此,公司从分配机制开始深层次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打破论资排辈的铁工资传统,建立了以绩效为主的分配模式。新的分配方式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工资收入=工资基数*岗位系数*当期绩效系数”。公式的含义是,企业工资总额随公司当期经营绩效变化;公司通过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系数和用人标准,通过择优上岗的办法,让不同能力的员工进入不同岗位;岗位不同、工资系数不同。而作为传统分配基础的原有工资标准,只是分配的一项依据,即工资基数。也就是说,员工工资在原工资基数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岗位系数和当期绩效考核成绩确定。
这样一来,原有的分配惯例就被打破了,员工开始关注所在职位和工作业绩。也就是说,员工在原有工资基数的心理账户之外,形成了关于岗位收入和业绩收入的心理账户。在新的心理账户影响下,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激发。首先是展示自已的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岗位,其次是在岗位上创造更好的绩效以提高薪资报酬。 2.固定与变动的关系
新的分配机制实施后,开始的两年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激励效果不断衰减。员工不仅工作激情不如开始时那么高,而且产生了很多报怨。
调查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发现还是在于员工对于薪资分配的期望方式。很多员工认为,公司既然确定了岗位系数,那么员工如果没有违规,就应当拿到与系数对应的工资。因此对于绩效差时被扣减工资不理解。在员工看来,这是对于应有收入的扣减,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基层管理人员的应对办法是,尽量减小员工绩效考核的差距,做到大家相对平衡。但因为部门工资总额是一定的,绩效杰出员工所增加的工资,只能来源于绩效不佳员工的工资降低。久而久之,每个部门内的绩效奖酬差距越来越小,越来越不被重视,也就失去了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进行了分配结构的再次调整。主要做法是:明确将员工的预算工资分为两个部分;其中70%作为能岗工资固定下来,按能岗系数进行分配。30%作为奖酬激励基金,打包整块下发到各部门,由各部门根据员工考核情况发放,明确界定为变动工资。这样,员工对于固定收入的期望就发生了变化,被调整到了70%的能岗系数。固定工资之外的奖金,严格与考核成绩挂钩,拉开差距。这部分收入在员工看来,是业绩收入,通过超额努力才能多挣,是从公司效益中分得的钱。这样既拉开了分配差距也改变了分配规矩,使员工对分配形成新的预期,容易接受绩效收入的变化。
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说,工资总数没有大的变化,但因为明确区分了固定工资与变动奖酬,使员工在新的规章制度下形成了对于薪资分配的不同预期。新的分配制度和新的分配预期,促使员工通过提高工作业绩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工作积极性。